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非遗焕新纪实节目《新生万物》探访四川邛崃 杨澜单霁翔体验瓷胎竹编魅力 2023-01-27 21:05:03  来源:封面新闻


(相关资料图)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四川人依竹而居,技因竹而兴,无数文人在这里留下了为竹而作的诗词美句。1月27日晚,江苏卫视大型非遗焕新纪实节目《新生万物》将来到“天府南来第一州”四川邛崃,发起人杨澜与老友单霁翔将共同走进竹林深处,走近非遗传承人,探访体验瓷胎竹编这项非遗技艺。

瓷胎竹编是成都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它起源于清代,取材大自然,有着“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竹背篓、竹篮子……在山清水秀的四川邛崃,人们的生活可谓被竹串联起来。

作为新生学徒团,杨澜和单霁翔的这次非遗之旅,始于150米的竹海高空。在全透明的仙侣揽月桥上,两人俯瞰了川西的十万亩竹海,也领略了蜀地生活的诗情画意。瓷胎竹编市级非遗传承人罗荣成从事竹编技艺三十几年,罗荣成与儿子罗勇介绍,制作竹丝要学会选竹,竹子要选生长了两到三年的年轻慈竹,竹节长、表皮干净、年轻壮实为佳。尤其是竹子的年龄,要会看、会听。

体验制作竹丝的第一步就是刮青,仅仅是这个技艺就需要学习三个月。刮青时,不能有一丝刀伤,否则竹子就废了。因此,通常一百斤竹子也只能制作出八两精品竹丝。刮青完成后,便是分片、分层、起薄、冲头、揉丝、抽匀这几项步骤,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

罗荣成说,瓷胎竹编曾几经失传,当年只有一位叫做林绍清的匠人还在坚持,他也被后人称为瓷胎竹编的“半个人”。在这期的小剧场里,他的故事也得以重现:1949年前后,林绍清关掉了成都的竹编铺子返乡务农,但他心里总惦记着如何把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传下去。直到1953年12月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林绍清通过参赛让瓷胎竹编闻名天下。从此,他便开班带起了弟子,瓷胎竹编得以传承。

如果说罗荣成让大家了解了竹丝的来之不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游伟则让他们懂得了竹丝韧性的重要。挑三压三盘底,挑一压一穿线,依胎成型,不结实的竹丝很难实现这些过程。在游伟的教学下,杨澜也成功编出了作品。“有点沾沾自喜的感觉。”她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

要将竹丝做成瓷胎竹编,手上功夫是关键,动脑花心思也必不可少。一行人来到蒲江刘氏竹编体验馆学习提花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嘉峰也表达出这样的观点:“要动脑筋,不断地判断。”巧夺天工的瓷胎竹编技艺并非仅靠机械化的手工练习便可做成,顶尖的瓷胎竹编作品更需要匠人的智慧与用心。见识了刘大师竹编字画长卷《文姬归汉图》和《天伦之乐》这样级别的作品,杨澜在手作时感受到了一丝吃力,感叹“这眼睛都花了。”

非遗技艺传承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执着的匠心。在被问到如何更好地在生活中应用非遗、做好传承这个问题时,单霁翔回答说,“仔细观察人们现实生活需要,在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基础上做下一步提升。”

关键词: 瓷胎竹编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