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我为书狂丨科普作家汪诘:大量阅读,把科学讲给老百姓听 2023-04-26 17:23:05  来源:封面新闻


【资料图】

70后科普作家汪诘半路出家,从一个程序员“转身”成了一位职业科普人。这都源自他从小对科学的热爱。从小,汪诘特别喜欢看的一本杂志叫《少年科学》。“这是我的启蒙读物,我一直是它的忠实读者。”做科普后,科幻、科普作品,科学类纪录片更是他的最爱。汪诘说,做科普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天赋点。世界读书日,汪诘推荐的读物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天下第一鱼——昆明鱼

追问:第一个生命从何而来?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面对神创论支持者们的结论,达尔文也只能写道“我很抱歉,对于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没有找到对应动物化石的问题,我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用证据还原真相,用科学理解自然。带着达尔文的疑惑,汪诘与发现“天下第一鱼”的中科院舒德干院士,“穿越”到5.2亿年前,推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神秘之门”,拍下了科学纪录片《探秘寒武纪》。舒德干院士,不仅主持翻译了《物种起源》,他还在世界级的寒武纪化石宝库——云南澄江生物群中,发现了“天下第一鱼”化石,找到了“人类从何而来”这个世纪谜题的关键一环。

让人理解:科学最大的特点

对不少人来说,要把一个科学道理、论点讲清楚真的不容易。陌生的领域,陌生的表达方式,都让人对科普望而生畏。不过,这并没有难倒汪诘。在他看来,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理解,而不是让人相信。

如何通过科普让普通老百姓理解科学?汪诘选择了大量阅读。阅读权威机构、权威杂志的白皮书、报告、论文等,“理解科学,在于你文献检索的能力,跟你是否有科研能力没有关系。”对科普的信息源他非常重视。他认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科院、美国科学院等出的白皮书、指南可以作为一级信源,然后,他会检索三本权威科学期刊,《细胞》《科学》和《自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论文找出来,做一个综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这比任何一个权威专家讲的都有道理。”

“有些涉及专业领域知识的论文,我们会向专家团请教。另外,还可以网上学习,比如维基百科、 Google,只要有心,是能够把一个问题搞懂的。”

汪诘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