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书法家何开鑫:蜀道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精神密码和营养|首个全国生态日特别策划 2023-08-15 16:09:02  来源:封面新闻

蜀道,这条绵延千余公里的古道,翻秦岭、过巴山,跨越关中平原、秦巴山区、成都平原三大地形区,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串起三千多年中华民族改造自然、保护生态、交流往来的史诗,也串起古今四川人的蜀道情结。


(资料图)

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由封面新闻特别策划的《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就创新性地借助XR(扩展现实)技术建构三维场景,联合四川省川剧院用川腔蜀韵演绎与蜀道、与翠云廊有关的历史故事。

据悉,翠云廊植树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历代都有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的传统。当地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大规模植树有6次,其中宋明两朝的种植规模尤其巨大: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宁宗都颁布了关于沿官道植树的诏令,明正德年间的剑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线植柏达数十万株。

何开鑫

视频中,由何开鑫书写的文字,就来自《宋会要辑稿》。据记载,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兴元府(汉中)褒城知县窦充上书请求: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宋仁宗批准这个奏请,诏令“陕西及益州路转运司相度施行”。

何开鑫书写《宋会要辑稿》内容

何开鑫认为,书法既要讲究来路,即对传统的继承,又要讲究书法的新意。“这种新意不是自己认为新就是新,而是要跟古人的经典书法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包含节奏和韵律两方面。节奏,是书法里的节奏,天地万物有节奏,春夏秋冬是节奏,阴晴圆缺也是节奏;韵律,就是书法的流畅度。这两种元素合到一块,书法才能动人,让读者产生一种共鸣。”

除了李邕、米芾、苏东坡的书法特点,早年致力于北碑、汉碑研究的何开鑫,也继承了其中的硬朗、豪放与厚重。“写了多年魏碑后,我的书法基本上比较硬朗,方起方收,方圆结合,讲究块面感。”即使现在多以草书为主,但何开鑫的草书里仍融入魏碑的厚朴、坚毅和雄浑。“写出的字要像一个人一样,一定要有精气神,这是我学习了魏碑和汉碑以后,融入我的书法创作后,体现出的一种笔墨风格,这种东西属于骨子里面的东西。”

何开鑫挥毫

采访中,何开鑫还从书法角度畅谈自己对蜀道的理解。“如果说巴蜀文化源远流长的话,那么蜀道文化就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道文化里面包含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翠云廊等,无数旅人商贾、文士豪杰曾行进在古蜀道上,留下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作为连接四川与外界的重要通道,蜀道是川人与外界进行贸易、交流的主要途径,并激发历朝历代不少文人墨客的创作欲望。其中,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让蜀道的“难”闻名天下。

何开鑫书写中

在何开鑫看来,蜀道“难”,难在人的一种感受和想象。“如果你不想去,什么东西都会难倒你;你如果想去,那什么也难不倒你,即使是蜀道,也不为‘难’了。”时光流转,现在的蜀道早已不是从前“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模样,“天堑变通途,四川与华夏各地已经连为了一体。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蜀道,两千多年前栽种的古树古柏,已形成了我们心里最美的古蜀道风景。”

登剑阁,过翠云廊,脚踏拦马墙,重走金牛道、米仓道……在数次的蜀道游历中,镌刻在四川著名书法家何开鑫心底的蜀道情结,不断加深、发酵,于是他铺纸、蘸墨、挥毫,洋洋洒洒写下五言律诗《蜀道咏怀》,将这亮丽、厚重的蜀道美景定格,倾诉心中的蜀道情:

蜀道千峰望,秦关万里通。

盘山孤月冷,倚剑斜阳红。

古庙泣丹字,残碑叹远鸿。

栈从南北往,皓首思无穷。

同时,何开鑫还用自己擅长的草书题写该诗,其用笔放纵连绵,笔势流畅,时而疾速,时而停顿,节奏感极强。笔画方圆结合,大小相间,婉转而见锋棱,一撇一捺,笔走龙蛇,尽抒心中之意。

他感慨:“蜀道上,无数历史人物来来往往,尽管他们已灰飞烟灭,但是他们的精神、意志以及诗文,留给了我们后世,留下了很多精神密码和营养。”

(周馨钰亦对此文有贡献)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