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世界今日讯!邓存琚做客“经典艺术名家讲坛” 讲述篆刻艺术的“大美无言” 2022-06-27 05:50:41  来源:封面新闻


【资料图】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成竹在胸,一气呵成,方寸之间,尽显中华文字之美,这就是中国篆刻。6月25日,邓派篆刻艺术第四代传人、著名篆刻家邓存琚做客“经典艺术名家讲坛”,以《金石有灵》为题,向现场观众详细讲述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全面解析印章之美。

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文人历来追求“诗书画印”,而其中的“印”自上古时代就烙下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基因。当天现身“经典艺术名家讲坛”的邓存琚女士来自四川雅安,她是蜀中颇具影响力的治印大家。邓存琚自幼跟随父亲邓德业学习书法篆刻,从喜好到研习,从发蒙到潜心钻研,在父亲的指导下,她将邓派金石艺术发扬光大。

面对现场众多书法爱好者和传统文化追随者,邓存琚将篆刻艺术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她说,“有史料记载,我们国家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印制’,也就是用印制度。这个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规定皇印、将印、官印、百姓印的不同尺寸,等级越高,尺寸越大。皇帝的印可用金、铜、玉、象牙。百姓的一般就用木头、石头。”

邓存琚还谈到了篆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金石之学”。金,指以钟鼎青铜器为主的金属器皿上所刻的铭文图案。石。指以碑额墓志为主的文字图案等。“金石这个概念很大,它承载了我们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在造纸术还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的文明靠什么记载下来呢?很大程度上靠金石为主要的载体。可以说,金石就是我们古代文明的密码。而破译这些密码的钥匙就是金石学。”

四川是中国的艺术重镇,近代这里曾走出张大千、石鲁、蒋兆和这样冠绝时代的国画大师,而研究金石之学的名家也不在少数,邓存琚的父亲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邓德业早年肄业于成都南虹艺专,其家学渊源,师从秦汉,深研历代印学大家,毕生推崇“印文为魂”,以印载道。

邓存琚称,她父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把若干枚印章组合成一套,进行组印的创作。从最早的三枚四枚一套,逐步延展为数十、上百枚一套。其后二十余年,共创作组印四十六套,其中《长江万里图》《百印墨痕》《百龙图》《百寿图》皆超过百枚之巨。

在讲座现场,邓存琚还展示了父亲邓德业生前创作的一方印章“吟红”,其名来自邓老所言“为印而沥血也。”她说,“我的父亲从十多岁开始学习这门技艺一直到八十岁,他一生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这个事上。他去世以后,留下了三千多件作品以及十多万关于这些作品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他用一生的时间去做这个事呢?这就是‘热爱’。”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邓存琚用了三句话总结了篆刻艺术的魅力:印石是冰凉的,而其作品是有温度的;印石是无知觉,而其作品是有痛感的;印石是无生命的,而其作品是有思想的。

关于印石的“思想”,邓存琚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我们曾经举办了两次展览,在观众留言薄上,我们看见了一位观众写的留言,一首诗,其中的两句是:十万文字似有血,三千金石皆有灵。这个‘灵’是什么?就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邓存琚把这种精神称之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因为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金石之学,它浩瀚的文化内涵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艺术名家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