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全球观点:“封面开讲了”连麦三苏祠讲解员,63万网友回望苏东坡 2022-11-24 22:47:57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何雨婷 海报设计 罗乐

坐落于眉山市东坡区的三苏祠,走出了中国古代文坛最著名的“父子档”:苏洵、苏轼和苏辙。这里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苏轼在此生活26年,其多篇诗文如《南轩梦语》等都回忆到儿时在此生活的情景。

三苏祠


(相关资料图)

11月24日,“封面开讲了”如约而至。正值“东坡文化月”,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了17年的讲解员郑小利微博连麦封面新闻,她带领全网63万网友一起云逛三苏祠,瞧瞧苏家故居,聊聊苏家故事。

小雪节气刚过,身着宋制汉服的郑小利与另一位汉服爱好者在三苏祠相遇,让屏幕前方的观众顿生穿越之感,感受到了风雅大宋的魅力。

三苏祠

富贵不淫贫贱乐

万年千载一东坡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中尤以苏轼的成就最为非凡,他的一生辗转多地,高中进士,又经多次被贬。三苏祠内有一幅“苏轼宦游图”,画尽这位北宋大家的坎坷一生,郑小利对此娓娓道来。

21岁中进士后不久,苏轼的母亲因病去世,他回家守孝三年,直到26岁才第一次为官,到了陕西凤翔。后来,他在密州迎来文学成就的小高峰,写下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1077年,苏轼到徐州任官,在这里他带领民众抗洪成功,现在仍留有一座复建的纪念阁楼——黄楼。两年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廷上树敌,引发了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因此被贬黄州。

第一次被贬,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成就了文学的最高峰,在这里写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佳作。苏轼号“东坡”也由此而来。被贬后生活拮据,他在好友的帮助下在城东的山坡上开荒种粮安家,由此取“东坡”二字。

后又经登州,二任杭州,在杭州西湖修建了苏堤,筹钱建设病房收容穷苦百姓,现在还被杭州人亲切地称为“老市长”。苏轼在朝廷被新旧两党夹击,因此调动频繁,每一处为官时间不长,却处处都为百姓办实事。

第二次被贬到了惠州,这里盛产荔枝,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他苦中作乐,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第三次被贬来到了更远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在这个流放犯人的蛮荒之地,花甲之年的他依旧没有消沉,办学堂、介学风,打破了儋州从未有人考中进士的历史。

宋徽宗继位后,大赦天下,他终于复任朝奉郎,但在北归途中病逝。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几起几落,但他自己的内心从来都没有仓皇过。他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同时在苦难中有一份潇洒的彻悟,这才有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从始至终没有放弃诗书,并且保持心境豁达,这与家风教育密不可分。

跟随郑小利进入启贤堂的大门,正中的塑像是唐朝宰相苏味道,他的一个儿子苏份留在眉山,自此有了眉山苏氏一族,顺着堂中眉山派苏氏族谱简表的脉络,苏家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苏味道是眉山苏氏始祖,少有文才,考中进士,唐朝武则天时期官至宰相。他有四个儿子,三个儿子子承父业在外为官,二儿子苏份留在眉山安家。苏家世代喜好读书,苏轼的爷爷苏序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三个儿子都学有所成,让乡里人以苏家为榜样。

苏轼、苏辙兄弟的母亲程夫人,是对苏轼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程夫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除了操持家务,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担当了启蒙人的角色,流传下许多程夫人教子的故事。苏轼回忆起小时候家中院子里有许多鸟雀,但是母亲不许家里人去伤害它们,久而久之鸟雀“殊不畏人”,就连难得一见的桐花凤也“翔集其间”,因此苏轼从小便懂得仁爱之心。

苏家的家风故事流传千年,对当代的家长教育子女有什么启示?在郑小利看来,家长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父母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个扣子,但是严格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胜迹古祠堂

三苏祠人杰地灵,走进南大门便可看见两棵已有600年历史的银杏树,树叶在这个季节开始泛黄,直播中还偶遇了身着汉服的游客在树下拍照留念,颇有些古朴的味道。

郑小利带着网友来到东厢房前段,这里展示了苏宅历代经历的变迁。厢房中一口大钟,是明代战乱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遗存之一。600多年前,四川雅安一位父亲送儿子去科考,途径眉山就来拜谒三苏父子,孩子如愿高中后,这位父亲便捐了这口钟来还愿。“钟”谐音“中”,现在也成为不少学生专门来参观的“打卡点”。

还有一个热门打卡点是苏宅的古井,这是苏家当年饮用的水井,历经千年不涸,保留至今,井水清冽甘甜。随着直播镜头拉近,可以看见这口井仍保持着较高的水位。郑小利介绍说,每天早晨会有工作人员打起井里的水,放进一旁的水缸里供游客们洗手,沾光先贤的“文气”。高考、中考前夕,也有不少学子前来祈愿,渐渐已经发展成当地的民俗。

水井旁有一棵黄荆树,相传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所栽,四川有句老话“黄荆条下出好人”,这也寓意对苏轼兄弟的鞭策。

在封面新闻的直播间里,网友跟随郑小利的脚步云逛三苏祠,当他们回望苏东坡的时候,有人想起了《水调歌头》的诗篇,也有人刷屏“东坡肘子”,各有滋味。

“封面开讲了”连麦三苏祠讲解员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