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视讯!雨水·獭祭鱼 草木萌动间看春天来临|万物有时·物候志 2023-02-19 11:19:44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一场细滑润泽的春雨过后,似乎万物都感受到了雨水的滋养,开始生长复苏。可见,对于世间万物而言,一场初春的雨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资料图】

2月19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悄然到来。“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描述,此时天气逐渐回暖,降水也开始变多。而在雨水节气后不久,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萌动,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色、雨水、暖意、萌动……春意唤醒大地生灵,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而言,对于气候的变化更为灵敏。在古时,人们把雨水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说的是,此时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于是有“獭祭鱼”之说;又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清 梅清 《杏花春雨图》 卷

人们可以从物候的表现中,看到天气变化所带来的春意。而在关于雨水的“三候”记载中,就不得不说到一种古老的生物——水獭。

游泳捕鱼的好手

古人驯养水獭为己用

“有獭有獭,在河之涘。凌波赴汨,噬鲂捕鲤。”在西晋文学家束皙所写的《补亡诗六首》中,就有水獭的身影。在诗句的描述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岸边的水獭不仅善于游泳和潜水,更是捕鱼的一把好手。

自古以来,关于水獭的记载,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并不难找。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开始在典籍当中对水獭进行描述和记录。《礼记·月令》中有载:“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负冰,獭祭鱼。”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就有水獭遗迹,如云南保山塘子沟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重庆万州麻柳沱遗址等,都出土了水獭的骨骼标本。

同时,对于水獭的生活习性,古人也有描述。北宋本草书籍《本草衍义》中写道:“四足俱短,头与身尾皆扁,毛色若故紫帛,大者身与尾长三尺余,食鱼,居水中,出水亦不死,亦能休于大木上。”宋代学者陆佃作所著的《埤雅》中,也记载道:“獭兽,西方白虎之属,似狐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取鲤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

汉·画石像-水獭捕鱼图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缪称训》中有“鹊巢知风之所起,獭穴知水之高下”的语句,说明古人当时已观察到水獭会随着水位高低而搬迁洞穴的习性。而古人在认识到水獭食鱼的特性之后,开始驯养水獭为人所用,在《朝野佥载》《酉阳杂俎》等古籍中,均可以看到驯獭的记载。

雨水时节“獭祭鱼”

更预示耕种和收成

雨水时节,在春雨的滋润之下,万物生长。在这一节气的物候表现中,“獭祭鱼”被写到了首位。而在《礼记·月令》的记载中,更把“獭祭鱼”看作孟春之月“东风解冻”的一种物候,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观察到了“祭鱼”这种有趣的水獭生活习性。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提到的“獭祭鱼”,是古人笃定水獭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行为。因为水獭的生物习性,它常把身子直立起来,将两只前爪合拢,像是在祭拜。特别在雨水时节,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更像是祭祀一般。“獭祭鱼”在古代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据《吕氏春秋·孟春》中所写:“獭獱,水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刘禹锡《有獭吟》也写道:“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先祭不敢食,捧鳞望青玄。”

在民间流传的习俗中,还有忌讳这一日水獭不捕鱼的传统。《月令广义》曾记载:“雨水日,獭祭鱼,是日獭不祭鱼,国多寇贼。”这是因为,倘若雨水节气大地还是冰封着,水獭没办法下河捕鱼,这将会影响到农夫春时的耕种和秋时的收成。而老百姓没有粮食吃,盗窃之事也会增多。因此,民间忌讳雨水时节水獭捕不到鱼。

同时,“獭祭鱼”还是古时放松渔禁的信号。《兽经》曰:“獭祭以鱼,其陈也圆,春渔候也。”因古人认为,出现“獭祭鱼”的现象时,意味着江河湖水中的鱼类比较多,已经可以开始捕鱼了。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