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考古学家许宏“跨界”出散文集 向公众生动传播所学所思 2023-02-25 16:20:52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资料图)

“大家好,我是非虚构作家许宏。我近些年确实有一个念想,就是从田野考古学家转身为沙发考古学家,甚至非虚构作家,没想到,这个梦很快就圆了。我都不知道我以前写的这些东西,居然还可以被称为散文,现在居然成了作家。”2月24日,曾担任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20年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学家许宏携带他的散文随笔集《许宏的考古“方”》(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亮相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

许宏新书

随着大众对考古的热情和好奇逐渐高涨,关于考古、历史的好书也越来越多。一些考古、历史专业的学者也通过出书,担任知识桥梁的工作,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传递学术圈积淀的智慧。

在分享会上,许宏与另外一位考古学家王仁湘展开对谈。两位同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过田野考古,又擅长面向公众传输知识,将学术和普及融为一体的学者。两人就考古科普等话题展开了真诚分享。

《许宏的考古“方”》全景呈现许宏走过的路、研过的学、见过的人、探过的方……

许宏、王仁湘在分享

作为考古人,许宏入行40余年,当了20年的考古队长,亲手发掘出“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主编过天书般的考古报告,出版了砖头厚的学术专著。与此同时,他的“解读早期中国”系列、“考古纪事本末”系列、学术自选集系列图书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是图书市场上的热销品。近些年,他逐步从“田野”走向“沙发”,积极投身公众考古普及,在喜马拉雅上侃“宏观考古”,成为B站的UP主,为年轻人科普考古知识。如今现在跨界成为作家,为读者带来他的首部散文随笔作品。

考古学具有本源性学科特色,其成果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因其专业和神秘,令圈外人难以走近。许宏的学术随笔,走出象牙塔,将圈子内的学术成果,以散文化的形式,回馈于社会公众。

《许宏的考古“方”》分为《装作有闲》《透物见人》两册。书名里的“方”,既包含田野考古里的探方,也囊括了考古人从方法、方略上的思考。相较于他以往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学术著作,随笔文字更贴近大众读者,轻松好读。《装作有闲》中既有作者对考古命题的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也有短评微论的真知灼见;既有蓦然回首青春的感慨,也有生活中的风雅诗兴,普通人的烦恼和小确幸;《透物见人》中有对恩师的深情缅怀,对师友的难以忘怀;有对考古圈子的思考;有严谨而不失灵动的自序、他序及后记;有写书的心迹留痕,也有读书的所悟所得……

这些散文随笔作品,没有专业学术论文的艰深枯燥,语言干净准确,表现力强,有着恰如其分的典雅从容,文风坦诚、自信、刚健、清新。与此同时,他又始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从不做过多推衍。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研判,行文看似诙谐轻松,持论依然严守学者的严谨和学术的庄重。可以说,这套书是向读者全景呈现许宏走过的路、研过的学、见过的人、探过的方、读过的书、说过的话和写过的文章。

许宏说,如今他越来越认同,对大众知识普及工作和学术研究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大众会提出很多极其质朴的基础问题,会促使我们回过头来反思学术专业上的一些课题。到目前,我已经不把纯学术和科普完全分割开了。比如河南文艺社给我出的《溯源中国》,就是我的自选集,但是同时因为出版社的努力,它已经成为面向大众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越来越浓重的社会责任感被唤起,我们应该向公众传播我们的所学所思。”

当跨界和出圈成常态,把获得的知识再反哺社会,何乐而不为?

在很多年里,许宏不光活跃在田野考古的一线,还经常和网友互动,在喜马拉雅给公众讲考古故事,还是b站up主,此外还经常现身在许多论坛和考察活动中。可以说,跨界和出圈对许宏来讲已经成为常态。正是许宏的考古科普,不仅普及了历史考古知识,也激发了公众对考古和文物的关注和参与积极性,促进大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许宏、王仁湘在分享

对于许宏这种与公众间的频繁交流,王仁湘说,“首先是佩服,为什么他的精力那么充沛,活动安排得那么满,还能写作那么勤奋,真的是非常佩服。或许有专业学者、考古学家看不透,也看不惯我们做普及。认为我们科普、出圈没什么意义。但是许宏不一样,他挖方一把好手,编考古报告也是一把好手,写科普文章,一本一本的,而且都能够打响。许宏的书不仅是一版再版,它还有多种外文版,这个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换一个眼光来看考古学的科普。其实按照我的说法,一切考古都属于公共考古。我们获得的田野考古项目,发掘的田野考古的资料,都是公共资源,然后我们把获得的知识再反哺社会,何乐而不为?”

关键词: 考古学家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