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为什么丁真火了? 要善用流量红利讲好中国故事 2020-12-03 11:41:30  来源:北京日报

流量没有原罪,引导得好就会变成正能量,只要掌握方式方法,互联网宣传更加深入人心。相较于概念化的东西,有血有肉的故事、具体可感的细节最打动人心。各地其实都能挖掘出自己的“丁真”,也只有这样的流量才能“长红”。

这几天,藏族小伙丁真火了,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接力,借此契机推广本地风光。网友被各种段子逗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云旅游”,一览大美中国。这次现象级传播事件,有很多地方值得分析,亦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

为什么丁真火了?有人说,看腻了千篇一律又千奇百怪的网红,康巴小伙的纯真让人耳目一新。在笔者看来,这只是丁真进入公众视野的基础,而真正让其“出圈”的,是各地文旅部门的宣传大比拼。青海“加班加点选出了赛马男孩”,陕西第一时间找到了与丁真神似的兵马俑,黑龙江在众多冰雕里淘到了“同款”丁真……语言逗趣、产品过硬,这种“拼了”的姿态更让人看到了一种努力。就像网友所言:看似满屏的丁真,实际上字里行间显示着旅游发展、脱贫攻坚、国计民生。这波宣传值得肯定,而这也说明,流量没有原罪,引导得好就会变成正能量,只要掌握方式方法,互联网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酒香也怕巷子深”,网络时代,借网推介造势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融入日常的基础工作。很多看似只是偶然的一夜爆红,其实都是厚积薄发。就拿丁真的家乡——四川理塘来说,宣传部门打的明显不是无准备之仗。后续的报道也证明了,为做好旅游脱贫这篇大文章,当地从上到下确立了“敢吃螃蟹”的思想共识,扶贫干部普遍熟练玩转新媒体。比如,当地特产的包装设计十分文艺,此前带货找的也不是明星、网红,而是颇受文青喜爱的四川作家;丁真走红后,当地谢绝了综艺节目、娱乐公司等送热钱的机构,而是与专业的拍摄机构合作,迅速推出了风光宣传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有想法的人。没有前期的积累,这座小城不会在遇到网络热点后迅速“接梗”。这种主动求变的进取意识、积极尝试的宣传思维,是所有地方都应当学习的。

我们常说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能力,更要按规律办事。今天的媒介形态频繁迭代,传播从过去“点到点”转向“点到域”。重度碎片化、强调互动性、突出个性化的内容,为一个地方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效能更高的渠道,很大程度上,也在颠覆过去那种偏重宏大视野的传播路径。再看受众特点,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新一代网民,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喜欢草根原创、渴望情感认同、热衷深度互动。做好宣传工作,就必须深谙这些传播规律的变化,在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在这方面,不少地方已经迈开步子。丁真的故事是一例,近期还有新疆一女县长身披红斗篷在皑皑白雪中策马驰骋,视频搭配武侠音乐,引得无数网友对“天马文化”心驰神往;记者出身的扶贫干部坚持用影像记录乡间点滴变化,把线上粉丝变为线下游客……说到底,传播是一门说服的艺术。用目标受众听得懂、感兴趣的表达方式,就能实现共鸣,潜心钻研传播规律、用好用活网络,才能“四两拨千斤”。

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也是心与心的交流,惟有真情最动人。过去一提起“宣传”“推介”,很多人都习惯性地想到利用名人光环,总想把“大IP”捆绑到自己一方水土中。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思路,但丁真的走红则告诉我们,普通人的故事、平凡的烟火气同样可以打动人。丁真本身只是普通的藏族青年,但他原汁原味的打扮、放牛骑马的日常与蓝天、雪山、藏族文化融合一起,展现出雪域高原真实的风采,一下子触动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与之类似,火遍中西方社交媒体的李子柒也只是以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一餐一饭、四季流转,却体现出了中国文化“无声胜有声”的感染力。事实说明,最大的“流量”来自这个社会精神上的真正共鸣,来自人同此心的美好情感。相较于概念化的东西,有血有肉的故事、具体可感的细节最打动人心。照此来看,各地其实都能挖掘出自己的“丁真”,也只有这样的流量才能“长红”。

“丁真现象”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蕴藏的巨大效能。据报道,丁真走红后,理塘热度大涨,搜索量到11月最后一周猛增620%。这直观展示了,引导科技向善、巧用流量红利可以撬动一个地方在新业态新经济上的发展。还有网友在了解了丁真和他家乡的扶贫干部后,感慨“谢谢这些同龄的人们,从不曾停止努力”。在网络大潮中,每一朵浪花都会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坚守都会收获时光的馈赠。拥抱变化、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让中国故事拥有更生动的表达,也会让正能量成为最闪耀的“顶流”。(范荣)

关键词: 红利 中国故事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