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治愈都市人的孤独 “年轻力”怎样为城市注入生机 2020-12-21 10:20:22  来源:解放日报

“年轻人”,如今成为一个带有想象意味的符号。其所思所想,既与传统承接,又常别出心裁,因而常有人发出“看不懂”的感叹。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一代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文化喜好,同时也充满创意和活力,甚至能带来市场与产业的新契机。流行用语喜欢给“年轻”加上“力”,意味着这个群体,能对城市的某些领域有所促进和推动。

我们寻访了几个主打目标为年轻人的聚合体,寻找“年轻”化为“推动力”的原因和途径。

归根结底,创新、开放、包容的上海,也需要从“年轻力”中汲取养分。

运动社群:

治愈都市人的孤独

表弟因抑郁症离开人世后,李莎开始严重失眠。连续4天睡不着觉时,她下楼跑步,从最初的1km、10km,到后来的21km、42km。慢慢地,跑步成了她摆脱失眠和焦虑的一种方式。

2013年,参加完世界上最长马拉松接力赛后,李莎在淮海路的一家小餐馆里组建了跑团The One Crew。“希望帮助更多人度过人生的十字路口。”她说。

从此,每周二晚上8点,约10个年轻人相约跑步,每次长度5-10公里。7年,跑团人数从几十个扩展到几百个。聊得来的人,每年一起去滑雪、去冲浪,去世界各大马拉松赛事一一打卡。

社团成员年龄在20-40岁之间,核心成员平均25岁,有设计师、导演、编辑、潮流博主、工程师等。不少人与李莎一样,曾经对生活充满焦虑,但在跑步中学会了放松,也看到身体与精神一天天变好。

有一次,有人特意从外省市到上海,在跑团成立的那个小餐馆里留下一封手写信。大意是,自从在网上看到跑团发布的内容,他也开始跑步,渐渐体会到人生的变化,感谢跑团,让他坚持跑了很多年。

李莎后来写道:大家汇聚到一起,彼此治愈,消除钢筋水泥都市下的孤独。

而石媛媛组织篮球社的动力则相对简单。2018年的一天,她受邀观看一场篮球比赛,发现“女孩子打篮球很酷”,第二天便开始自学。她先从家附近的公园场地练起,结识了几个爱打篮球的女孩。2019年,女子篮球社团SL4B成立。在网络发布招募信息后,很多女生闻讯加入,成员一下子增加了上百个。

社交圈一下子扩大,管理起来并不容易。成员中,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超过60岁,各种职业都有,包括法医。群里每个人都有组织球局的权利,每周最多有20个球局。

石媛媛找了9位热心骨干一起管理,策划各种活动。比如定期邀请教练在固定场地举办培训课程。又比如,加入“耐克界外”计划,在淮海路年轻力中心的街头篮球场,每周末组织一次篮球活动。

无论是李莎,还是石媛媛,近几年受到品牌方的邀约次数逐渐多了。甚至楼盘开业、商场开业,都会想到邀请运动社团暖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抓住年轻人的方式,未必是商品买卖,也可以是社群文化。

马拉松:

感受自我的存在

当代年轻人的哪种特质,让跑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甚至促成了新运动产业?

纪录片《人间世》的团队,近期推出了新作《走出荣耀——序章:马拉松》,记录3位年轻跑者跑完马拉松比赛的全过程。

总导演潘德祥说:“我一直觉得跑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现在那么多年轻人喜欢跑步,我想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团队招募了100多人,约20位进入面试,最终选出3位进行跟拍,分别给他们请了导师,配了2位赛道摄影师,大家一起练习了1年。

整个过程中,导演组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跑者。有人平日夜跑时,爱拿手机地图把路线连成一个图案,“今天跑出了一只鸡”,他写道,配上路线图,发朋友圈。有位女跑者,马拉松比赛跑到终点前,特意停住脚步,补妆,就为了冲击终点的刹那有一张美照。也有严肃跑者,制定课表,进行系统、专业的训练。跑到多少公里时心率控制在多少,全程按计划严格配速,特别“较真”,玩得很专业。

纪录片中跟拍的一位跑者,抱着玩玩的心态。她跑了一个遭罪的马拉松,一直在放弃与不放弃之间挣扎。摄像机全程跟随,无形中为她增添了动力,最终,比赛结束前2分钟,她冲过了终点。

纪录片团队也在观察,究竟什么样的人愿意跑马拉松?结果发现,年轻人的心理过程大致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高身体机能。有人说,自己生完孩子胖了,为了变好看而跑步。老一代人结婚后常觉得身材、穿着已不用太过在意,但现在的年轻人不同,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在乎颜值、身材、生活品质,对自我的要求从未降低。

第二阶段,加入跑团,社交属性很重要。发光的衣服、先进的设备、酷玩的软件、扩大的社交圈……得益于现代科技,跑步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一位导演回忆,他小时候随爷爷住在曹杨地区,爷爷为了去水电路上班,每天凌晨5点起床,辗转3辆公交,单程2小时以上,一天四五个小时在路上,业余生活玩不了什么。而现在的年轻人,尽管也很忙碌,但在技术的帮助下,只要愿意,仍能挤出时间一起跑步,一起玩耍,参加社团活动。他们可以尽情探索感兴趣的新领域如运动、数码、咖啡、电子、唱片、摄影等,找到小圈子的身份归属感。

第三阶段,寻找自己的极限。运动本就会让人身心愉悦。追求更好的自己,有获得感、刷存在感。朋友圈晒出成绩、展示荣誉的那刻,得到他人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跑步不是唯一目的,年轻人或许更在乎的是运动背后的文化表达、社群情感联结。在一个工业化、标准化、分工严谨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像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寻找情绪的出口,感受作为个体的自我存在,在一个有归属感、认同感的圈子里,尽情绽放——这大概是年轻人运动的驱动力。

街头空间:混搭的奇妙魅力

淮海中路成都南路口,硕大的“娃娃雪糕”标志、篮球场、滑板坡道、电音舞台,构成妙趣横生的街景。

此处原是上海上世纪末闻名遐迩的商场华亭伊势丹。一墙之隔,渔阳里的红房露出一角。伴随淮海路几度变迁,地标也几经改造,如今成为“百联TX淮海|年轻力中心”。

平日里,广场五颜六色的坐垫上不一会儿就挤满了人。推婴儿车的夫妇、着潮流装的年轻人,彼此背对而坐,组成梧桐树下的上海风景。当夜幕降临,打篮球、耍滑板、跳街舞的年轻人,伴随DJ现场打碟而跃动,仿佛在开街头派对。

入口处,TX淮海的名字刻意不带“购物”“商场”字样。“年轻力中心”,标明了其目标人群。它也确实成为网红主播、明星、潮人蜂拥而至的“打卡点”。

其中的网红店、首发店不胜枚举。如,在周杰伦MV中出镜而爆红的奶茶品牌;蒸汽朋克风格的咖啡馆,齿轮机械摆得人眼花缭乱;汇聚全球顶尖设计品牌的古董家具店,让人在金属柜、云朵灯中开启寻宝之旅;白天的面馆,晚上是DJ酒吧;有的店铺搭建材料全部可回收利用;也有店铺,难以描绘它是什么,地板、墙面、天花板、家具层层覆盖出版物内页,镜面折射,赛博朋克版的人体模特造型奇特。还有“日本潮流教父”的徒弟开的文创咖啡馆、明星潮人的首家线下体验店、意大利艺术家的影像空间试验、专供人撸猫玩的宠物乐园、粉丝带来的档案级秀场款衣服、美剧里常出现的威士忌冠军品牌……

这里的公共空间,更像美术馆。从棕榈树、海洋冲浪板、惬意躺椅切换到金属秋千、荧光管道。有一回,某家快闪店还设计了几个供“偷看”的小洞,果然引来众人探头张望。网友评论说:“娃娃雪糕让爷青回”“随便拍,每张都潮”“仿佛进入科幻世界”。

百联TX淮海|年轻力中心塑造了一个不确定、无边界、多用途、仿如艺术装置、充满逻辑错位感的空间。即便对面就是光明邨,但极少在建筑内部见到中老年的身影。偶有打扮时髦的阿姨轻声嘀咕:“这是卖什么的?”“现在的东西看不懂”“真的是商场吗”……

年轻力中心,对准年轻人的口味,究竟做了些什么?

创新文化:重塑名街的辉煌

一切始于一场研讨会。

百联TX淮海总策划、盈展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司徒文聪回忆,当时他受邀参与的研讨主题是:如何激活淮海中路东段。除了光明邨这类的老字号品牌外,其他大牌都待不久。究竟怎样才能再现名街的辉煌?

这一段路有几个“硬伤”:并不紧邻地铁站,没有太多停车位,似乎什么业态都寸步难行。必须有一个主题,轨道交通不是致命的,人群不怕多走几步,但他们又普遍不开车,且愿意特意来玩。满足这3点的业态,答案呼之欲出——绝不是标准化品牌、连锁店,而是“潮流地标”。

实际上,如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Fairfax街区那样的潮流地,国内依然少见。百年历史的淮海路,打造一个符合中国年轻人文化的潮流地标,似乎可行。

但潮流地标的营造思维,与商场不同。商场空间,一切都为了好卖,潮流地标有时相反,不是简单计算每平方米租金的得失,而是采用一种开放式、没有门墙和边界的零售新玩法。司徒文聪概括为:公共空间艺展化、商业空间商展化、主题空间演展化。

比如,所有品牌共享空间,打破边界,大楼梯、大舞台,整栋建筑都可成为大展览,空间功能可灵活转换,自由摆放,白天与夜晚“两张面孔”。业界称之为“策展型零售”。

潮流地标,文化先行。年轻力中心没有先招商,而是先四处招揽“年轻朋友”。比如成为夜跑中心,与耐克等运动品牌合作,引入跑团、篮球社团等,给他们提供长期据点;邀请街舞社群、滑板社群来此“撒欢”,凝聚运动粉丝;找全世界潮流圈的引领者,听他们的建议,打造潮流风向标;请年轻设计师、品牌方共同对空间进行策展……

“我们的定位不是消费购物中心,不是商场店铺,而是营造一个年轻人喜欢的中国潮流文化空间。”司徒文聪说。

真到招商时,品牌产品必须独家。如果不是首店、旗舰店,那么连锁品牌也要开出独一无二的分店。比如Vans,在这里的鞋子大多为全球限量款,还混搭售卖黑胶唱片,其一个月的业绩相当于某些分店的8倍。

顶层的大通铺时常变换内容,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如时尚发布会、明星粉丝会、综艺选秀舞台、空间艺术展、街头文化派对等,这一类包场的日均租金收入,其实远超过普通店铺。

年轻流量,真的能转换成一种新的购买力。年轻人买的或许不是物质产品,逛一圈回家,依然两手空空,但他们愿意为各种精神需求而买单——可能是手机里的100张照片、朋友圈的一拨点赞、一次愉悦的看秀体验。

有一种比喻说,有些年轻人宁愿花1000元买明星海报,却不愿意用同样的钱买一件西装。精神愉悦、感官体验、文化氛围,往往更能打动年轻人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力”,正在推动实体业态朝“精神消费”转型。

脑洞综艺:助力复工复产

“我没想到,艺人的脑洞比我们大。”综艺节目《神奇公司在哪里》总导演王海龙说。

节目每一期都邀请明星助力一个复工复产的行业。第一期,上海旅游。王海龙记得,他们与上海青旅的境外游部门开了个长会。疫情让境外游基本“歇菜”,如果只能做上海本地游,景点如何打包、策划卖点,大家没有头绪。

而年轻艺人们一边体验一边出了不少点子。最终,“不出上海游遍全球”,这个概念得到认可。比如外滩的建筑群、来自日本的teamLab影像空间展、衡复风貌区的城市行走等。

“年轻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本地游听起来没亮点,但仍然可以体验新元素,做出新鲜感。”上海青旅工作人员说。

根据这个思路,上海青旅策划了一系列上海本地游产品。比如“重工业之旅”,走临港路线,可参观商飞展示中心、北斗卫星展示区等。又比如,把一票难求的密室逃生、脱口秀演出、teamLab、北外滩高空拓展游戏打包出售。

另一个让王海龙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在崇明录制老龄化主题的那期。当时,导演组策划会上已经想了很多办法,试图帮助老人。没想到录制过程中,杨超越提了个新主意:举办一个活动,大家把家里闲置的手机捐出来,送给没有智能机的老人,帮他们装好微信、抖音等软件,教会他们与年轻人网络通话。如此一来,哪怕孩子不常常回家,也能与老人经常联系,填补老人的内心。

“这个想法,我们导演组之前都没想到。”王海龙说,录制过程中,他们连夜联系了崇明区有关部门,得到对方的支持。第二天,20多台捐赠的手机就交到了村干部手里。

节目只是短暂的,而“甜心老人计划”却真的在崇明留了下来,据悉,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策划类似的长期方案。面对老龄化的困境,“年轻艺人给出了比节目组更好的答案”。王海龙说。

其实节目组里大多也是“90后”“00后”。比如助力上海动物园复工那集,本来设计了一个环节,让艺人去街上“吆喝”卖票。但节目组里的年轻人立即提出,为什么不在直播平台直接卖?街上人数有限,而艺人发条微博或开一次直播,观看的人数不是更多吗?动物园园长说,这个思路后来对他们也有所启发。

“这一代年轻人脑子里的世界,和上一代人已经不一样。”王海龙感叹。

年轻人的困惑与动力

司徒文聪说,年轻力中心真的做了一份年轻人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城市“00后”是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可支配消费比例最高。究其原因,“00后”可以花6-8个长辈的钱,不买车、不买房、不养家,全部用在自己身上,消费意愿和冲动反而更强。

他们有什么特征?答案是排斥标准化,有四个偏好,可概括为“DOUX”。

D,数码,他们对一切数码产品感兴趣;O,环保,喜欢自然、郊野,倾向环保类产品,假设有一款鞋用环保材料做成,他们就乐意掏更多钱买;U,城市时尚,喜欢古董风格的外表、年轻时尚的内在,典型如武康路,看着老上海风情的建筑与街景,但吃着最新款的网红冰激凌;X,跨界融合,当代年轻人可以有100个标签,喜欢打篮球也喜欢下棋,喜欢电竞也喜欢古琴,玩汉服玩成了角色扮演游戏,多种元素杂糅,哪个忽然“爆红”都不用惊讶,只要表达方式“对路子”,就能收获年轻人的赞叹。

还有一点,产品超过3个月最好能更新迭代,维持新鲜感。一些学术研究提及,当代年轻人的大脑神经在互联网的塑造下,适应更快节奏、更大信息量、更多线程并进的解码方式、阅读方式、生活方式,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越来越贪图新鲜感、刺激感,必须不断创造惊喜,持续创新,才能牢牢抓住他们。

但他们也并非“无忧无虑”,也面临人生的困惑。

王海龙提及,目前节目收视率最高的一集,是关于人生选择。导演组设置了20多个问题,让艺人一路做选择题。比如,要不要牺牲睡眠换得更好的工作?要不要争取成为行业第一?陪家人的时间多一点,还是工作时间多一点?

这些正是现在年轻人面临的困境。杨超越当时说,“我还没考虑那么多”“想早睡,但是睡不了,工作就在那里”。薛之谦的选择是“我不要当行业第一”“我想停留在4岁之前”,他最后留下的几个选择,都和家人相关。

潘德祥想起录制年轻人夜跑时,周边的居民随口一句:“这群疯子又上路了。”他们无法理解,年轻人在业余生活中,感受自我、表达自我,体验一种超脱日常的精神愉悦,这样“不实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面对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有人看剧、有人旅游,也有人选择夜跑,未来还会出现更多奇怪的选择与可能性。每个年轻人的目的、诉求、态度,各不相同。或许不能感同身受,但也许将心比心,认真倾听和研究,我们就能有新的文化创造、产业创新和城市发展。

谁能为年轻一代提供开放共享的平台,注重精神感受、自我体验的环境,多元而有创意的文化,谁就能事半功倍。不仅潮流地标如此,新经济如此,一座想要吸引年轻人的城市也是如此。

这些特征、能力,正在推动、塑造城市的未来。而上海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同样可从“年轻力”中汲取养分和动力。

关键词: 生机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