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创造华语电影高光 每一次谷底突围都源自改革创新 2020-12-21 15:10: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电视剧《装台》12月17日大结局。这部讲述城市底层百姓故事的生活剧,因朴实动人,收获火爆人气。该剧出品方之一是坐落于西安市大雁塔东侧的西影集团,剧中主演张嘉益亦是西影走出的演员。

众所周知,西影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西安电影制片厂,曾占据中国电影行业的“C位”。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姜文、巩俐等影视名人,以及《红高粱》《老井》《大话西游》等经典作品都与西影紧密相连。后来在电影产业资源东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西影日渐式微,逐渐被影视行业淡忘。

新时代,西影重新出发,拆“围墙”、改体制,盘活影视资源,重构产业生态,形成了集影视体验、文艺创作、产业聚集于一体的西影“电影圈子”。而西影的发展之路也折射着中国电影半个多世纪的光影变迁——从辉煌到落寞、从探索到复兴,每一次谷底突围无不源自改革创新。

破制度挺新人

创造华语电影高光

“重新归来的西影仍然能让大家记得,是因为西影60多年的发展,承载着中国电影的记忆。”这是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影特别单元“西影之夜”现场很多观众的共同感受。

这些“记忆”被刻在了西影路508号西侧的“星光大道”上。大道两旁立满了各式奖杯,奖杯上的一个个名字记录着属于中国电影的高光时刻:《红高粱》捧回了中国电影第一座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老井》获得了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麒麟奖……

走上“星光大道”,就会发现西影曾经也是最亮的那颗星。自建厂以来,西影共摄制出品故事片、科教片、纪录片、专题片300多部,荣获了“金熊奖”等70余项国际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270余项国内奖项。至今影片获得国际奖项的数量、质量依然排名全国第一,影片出口量排名全国第一。

时光倒回到1983年。那一年,吴天明走马上任,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第三任厂长。1984年7月,西安电影制片厂成为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吴导开了具有震撼性的一次全厂大会,当场免除部分负责人职务,宣布新的临时负责人名单。这是要打破当时论资排辈、管理僵化的状况。”一位西影老员工回忆道。

五个月后,西安电影制片厂推行企业化改革试点,主动放弃事业体制和财政拨款,打破传统僵化的用人制度和分配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释放了巨大活力。

在内容创作上,坚持“让电影面向现实,面向老百姓”的创作方向,聚焦西部乡土生活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人才培养上,通过调整资金和奖金发放制度,激励创作积极性,并且鼓励年轻电影人深入生活搞创作;在宣传上,突破性地设置1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影片宣传,大大促进了电影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电影节,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国际A级电影节获得最高奖项的电影企业。

这些改革打破了制度藩篱,形成了包容、开放、进取的创作环境,一批年轻电影人因此聚集在西影厂。其中,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导演迅速成长为我国电影产业的支柱人才,西影也被称作“第五代导演”的摇篮。

编剧芦苇亦是吴天明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说:“吴天明敢于起用新人、敢于开拓本土题材,那时候西影就是新生力量的基地,也就有了所谓的‘西影时代’。”

而最能代表“西影时代”的是1985年以后的三年。其时,《野山》《老井》《红高粱》接连获得国内外电影大奖,西影输出影片数也一跃成为全国之首。有人形容,中国电影是从西安电影制片厂走向了世界。

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说:“外部市场环境与西影改革共同铸就了西部电影的辉煌。当时中国电影还未完全起步,制片厂数量很少,为西影抢占市场提供了机遇,更关键的是,西影采取了一系列与时代接轨的改革措施。”

扫障碍治顽疾

“边缘”困境有效改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冲击和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国有大型电影企业大都陷入发展低谷。西影与其他国有电影制片厂面临着相同的困境:企业负担沉重、体制机制僵化、人员素质不适应发展需求……“西影时代”逐渐褪色。

但即使在最黯淡时期,西影对改革的探索也从未止步。“宁愿在探索中失败,不愿在保守中苟安。”这是当年西部电影先行者的口号。

2000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依托电影主业创立了西影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实施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电影制片厂。2003年,经国家广电总局和陕西省政府批准,西部电影集团挂牌成立,开始了集团化运营的新探索。2009年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运作,成为国家电影产业布局的四大集团公司之一。

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影产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影产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票房体量增长、投资环境优化、细分市场和观众观影习惯逐渐形成。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占总票房的六成。与电影产业高歌猛进相伴的是,电影产业格局的变化。资本、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聚集在北京、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西部电影产业依旧面临困局。

西影集团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文涛,回忆起2016年初到西影时说:“当时的西影厂荒草丛生、破败不堪,出去谈电影项目总是被拒绝。”更讽刺的是,当年中国大银幕公司在西安市临潼区召开年会,全国电影制片单位都受到了邀请,唯独没有西影。

知耻而后勇。赵文涛在2016年初的西影集团大会上,面向全体员工开诚布公地谈了“昨日的辉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来源”等问题。梳理出了新一轮改革需要击破的九大问题: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有差距、集团制度体系缺失、影视主业生产的决策机制不健全、人才管理观念落后和方法陈旧、历史遗留问题、集团主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缺乏统一战略、主要收入来源缩水、投资渠道单一、职工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像是一个被不断拆解又重新组装的机器,西影寻求着能够高效运作的最优途径:坚决迅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深化改革扫清了障碍,制定《西影集团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振兴发展的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好坚实基础;以电影创作生产为核心,扎实推进电影主业发展,确立了“西影电影、西影传媒、西影文旅、西影资本”的业务布局……

到2018年,西影成立60周年之际,一组数字充分展示了西影三年来的改革成果:集团营业收入由4545万元增长到1.02亿元,部门由原来松散庞杂的15个压缩精简为7个,集团本部由原来冗余庞杂的215人通过竞聘上岗压缩为68人,集团本部员工平均年龄由44岁下降为36.5岁,集团员工人均产值由10.44万元增长到34.34万元。

“五年来,西影由影视创作生产的边缘地带,逐渐转变为影视生态有效改善的新绿洲;由创作难、资金缺、人才流失、资源薄弱,逐渐构建起省市区企共创共建电影圈子的强大合力,引得凤凰来的集聚效应突显,优惠的政策扶持体系也在加快构建。”西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黄献松说,资产规模已从2015年底的5亿元增至目前的21亿元。

拆围墙补链条

“圈子”潜能加速释放

新一轮的改革还在继续。通过改革,西影形式上的围墙和西影人心里的“围墙”全面打开。2019年8月,投资10.3亿元打造的“电影圈子·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全面对外开放,承载着西影再次扬帆起航。电影圈子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包括西影电影博物馆、剧场、影棚、主题酒店等多功能电影产业集聚区。

如今,电影圈子已成为西安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文艺范的站在红砖结构的老房子前摆出各种自拍姿势;车迷和影迷在几十辆“土豪”老爷车面前流连不去;喜欢探险的在电影博物馆体验“大话西游”版鬼屋;科技控直奔电影制作技术科普体验区解密配音、绿幕、拟音的技术;学霸走进世界电影放映机收藏博物馆,了解电影放映机从无到有的光影魅力。

赵文涛说,围绕着“电影生活化、生活电影化”,电影圈子里的每一个业态,都和电影息息相关,“西影全力探索电影艺术生活方式的新境界、新表达,使老牌电影国企重新释放电影的力量。”

2020年,西影祭出影视创作组合拳。聚焦主业,十余部影视作品提上日程;成立中国故事研究院,聘任著名编剧芦苇为名誉院长,打造属于西影品牌的中国故事;发布“西影青年导演x计划”,每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孵化4至6部优质电影项目,发掘培养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导演。

此外,西影还联合峨影集团、珠影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上影集团等老牌电影厂,共同发布“新时代中国故事联拍计划”。未来,五家国有电影集团将紧密合作,加速转型蜕变。

今年第36届华沙国际电影节上,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集团、北京启泰文化共同出品的奇幻爱情电影《再见汪先森》,入围“自由精神”竞赛单元,成为15部入围影片中大陆地区唯一的华语片。

峥嵘岁月今犹在,鲜衣怒马再百年。赵文涛说,身处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好时代,西影会坚持以电影主业创作为核心的思想不动摇,坚持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坚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不动摇,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努力拍摄出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

关键词: 华语电影高光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