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从恐慌性应对到冷静探索,“云演艺”的公益形态表现突出 2021-01-06 09:36:22  来源:文汇报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全球演艺机构和艺术家们而言,都是异常艰难的一年。疫情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些新作甚至来不及亮相,就得匆匆卸台封装。在重启之前,囿于有限社交空间内的观众和演艺从业者,都不得不面对几十年未遇的“至暗时刻”。

好在,“云剧场”的打开让艺术透出了一道亮光!国内演艺市场并未困顿太久,一系列通过直播或录播方式打造的“云演出”,抚慰着疫情期间观众焦灼的心情。此后,“云彩排”“云练功”“云考核”“云发布”“云导览”“云签约”等更多元的在线艺术分享形式纷纷诞生,成为特殊时期最好的文化陪伴。传统演艺曾与互联网在线技术相隔甚远,但却通过这次意外的碰撞,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借助直播经济和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一批演艺IP、演员转型成为新流量,他们“破圈”与观众垂直交流,提升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亲密度。这些,正是国内演艺行业顶住疫情压力的勇敢突围。

得益于及时有效的防控,2020年由春入夏之际,国内剧场纷纷迎来重启。剧场上座率控制从30%到50%再到当下的75%,不断调整的票版一路见证了国内演出市场复苏的奇迹。让市场冰消雪融的不仅是观众的热情,在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中均诞生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创或经典搬演作品,其中不少是艺术家在剧场暂闭时期的酝酿与思索,围绕着“抗疫题材”更是涌现了一批舞台佳话。将时代英雄、时代风采纳入创作主题,已经成为现实主义舞台创作的主流。

从恐慌性应对到冷静探索,“云演艺”的公益形态表现突出

开拓演艺产品和演出经营的“在线市场”,并不肇始于去年年初的疫情。近年来,票务和品牌传播在网络平台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演艺内容直接上“云”,却是疫情发生后剧场艺术面临较长时间“停顿”的一种应急反应,由此形成了一波市场的开发热潮。

2020年5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率先推出的抗疫题材剧《热干面之味》,探索“先线上、后线下”的作品创作运营模式。在剧场仍未回归之时,该剧先在B站上直播,吸引观众16.6万人次,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交空间逐步回归,再分别进行户外高清直播演出与剧场正式演出。这种先于市场热度的尝试,无论从演出角度、还是技术与市场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从技术支持到文本塑造,从选题孵化到传播媒介,都是传统剧场艺术较为陌生的领域。

“云端”观剧的观众只需花费12元就能“解锁”整场演出——这是上海保利城市剧院在去年夏天推出的“云上音乐厅”系列产品。翟李朔天、金圣权、龚子棋等新生代音乐剧演员,接连上演线上线下同步呈现的音乐会,在行业内突破性地开启了付费直播音乐会模式。一系列在线演艺产品的开发,让国内创作者有了更加理性和清醒的判断。业内人士发现,线上节目成本不低,虽然已渐渐形成了收入模式,但演艺行业仍需培养更有创新性的市场运作理念。目前对“云端”产品的开发,在经历了恐慌性应对后已经进入了冷静期,第二甚至第三阶段的探索也已出发。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创作与观众之间产生全新的紧密联系和前所未有的深入互动已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春天,上海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发起“艺起前行”主题短视频征集活动,共征集到2.2万条短视频,累计播放14亿次。这项公益性的活动,不是上海各文艺院团借助新媒体的一次单向展示,而是全民投入参与、和艺术的一次深度交互。上海越剧院一团的一场线上公益演唱会直播观看人次高达170多万,上海昆剧团、上海民族乐团等多家院团的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借此成功“破圈”,成为疫情期间“危中寻机”的典范。其间,上海芭蕾舞团“戴口罩跳芭蕾”还上了一次全网热搜,这是芭蕾艺术第一次完整地以单纯的线上传播成为“爆款”,这堂别出心裁的公开课,也成为全民艺术教育的创新案例。

可以说,“云上的艺术生活”是起于技术实现、最终转向为内容生产思考的新形态。不难发现,当舞台艺术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之时,全球多个演艺重镇如伦敦西区、百老汇、爱丁堡、柏林等都开始持续输出在线的演出产品,其中很多来自传统演艺资源的积累。在中国,“云演艺”的公益形态已经成型,并且呈现出健康积极、富有活力的一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大剧院等推出的线上剧本朗读会、线上新闻发布会等多元产品,在制造流量的同时更有质量的保证,深受欢迎。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接下来,全球将进入一场艺术资源和市场活力的比拼。

本土原创迎来加速度,剧场文化不断“破圈”发展外延

“这样一个夜晚,走出美琪,却走不出繁花”……舞台剧《繁花》日前举行的第八轮演出再度收获票房与口碑。观众顶风冒雨共赴“繁花”的长队,成为上海冬日里的温暖画面,也显示出原创作品对演艺市场复苏的赋能。自剧场重启、上座率逐渐恢复,一批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舞台作品,在成功复演中屡屡创造一票难求的成绩。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观众回归文化演出生活的心情尤其迫切,在这波市场的“小阳春”中,正是这些高品质舞台作品,扛起了复苏的旗帜。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保持一如既往的精湛水准,无论在何地,演员们大幕拉开就能上场。一些新人新作也表现抢眼,如原创音乐剧《悟空》、舞台剧《深渊》等均在剧种的艺术呈现上有了新的突破。

2020年,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提振本土演艺行业动能”的重要性,下半年起,国内演艺市场的“内循环”进入了良好的运行态势,更多演艺机构加紧布局本土演艺赛道,包括“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喜剧节”在内的一系列平台正在加紧创作孵化、培育新人新作,扶持本土原创力量,为未来输送更多优秀的中国舞台精品。

疫情后的重启,再一次激发了全国文艺工作者“出发的力量”。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周年两大主题,在歌舞剧、民乐、京剧、滑稽戏、彩调剧、昆剧、川剧、话剧、歌剧等领域均有优秀的作品诞生。它们用艺术的语汇走进火热的生活,展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逐梦旅程。这些作品在上海“艺起前行”邀请展上的集结,彰显了中国原创舞台的自信风采,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从技术“在线”到内容“破圈”,疫情下的国内演出行业在重启之路上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剧场文化早已突破了“剧场”的界限,进行着各种“跨界”,不断“破圈”发展外延。演出属性的剧院,如今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功能定位更加复合,产业破圈融合也铸造了越来越多的都市新场景、新经济。

随着各种演艺新空间、户外新剧场的兴起,铸造了“第三生活空间”的新模式,办公场所、消费生活、文化休闲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演艺市场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记者 童薇菁)

关键词: 云演艺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