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嘉峪关关照印版 长城“宝贝”都有啥 2021-01-28 09:12:14  来源:甘肃日报

嘉峪关长城沿线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物,蕴含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长城历史的见证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

长城工牌

长城工牌——1975年发现于嘉峪关关城到石关峡段长城的城墙顶部夯土中,这段长城现在叫暗壁,它和关城南段的明墙在明代统称为肃州西长城,工牌发现的位置距肃州西长城北端一公里余。此牌现收藏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工牌为青石质小石碑,碑体较规整,高19厘米、宽11.5厘米、厚2厘米。两面阴刻文字,字体为楷书,端庄有力,形态秀美,共58字。工牌正面竖刻两行字,共22字,正中刻“弟一工起”四个大字,右边刻“加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第一工” 一行小字;背面文字分上下两部分,共36字,上部刻四个大字:“蔡止梅起”,下部竖刻六行32个小字:“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喜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

工牌作为长城修建历史的真实见证,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修建长城的翔实、可靠的历史佐证。从工牌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年修筑肃州西长城时,工程采用分工段逐级承包方式修筑,即把工程分为几个大工段,每一大工段又分为若干小工段,每个小工段由一个施工队承建。依工牌的内容及工牌出土的地段到肃州西长城北端一公里余可以推断,第一大工段约300丈,分为六个小工段,由六个施工队,在十天的时间内完成。这种由大到小的多层管理施工方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修筑长城的工程进度。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关照印版

人们经常说“请多多关照”,那么关照究竟是什么?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一块木质牌子上有一个“关”字,指的就是关塞,而“照”字指的是凭证,组合起来就是“出入嘉峪关的通行证”,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的地点。

由于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史称边陲锁钥,也曾是丝绸之路的海关,中西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出入嘉峪关的手续极为严格,必须持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关照”,方可通行。“关照”的种类有很多,如屯民、客商、遣犯等,各持有不同要求和规范的“关照”。

据考证,明代的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的地点。“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即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历史发展到现在,“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

木觚

木觚为不规则形,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有七棱木觚一枚。通体汉隶212字,文字分两部分,前半部为诏书的一部分,计一百三十三字。后半部为书信,七十九字,内容与诏书无关。木觚中的诏书内容反映了西汉武帝时期朝廷发往边关的急诏,涉及边关政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封检

封检是将简册书写完成后卷束,在外附“检”,以特殊材料捆扎,并在检绳上摁压泥团后加盖印章,以开展文书传递工作。官印加盖,由拟制文书机构及主管官员盖印。说明文书拟定过程中,主管官员与上级官员共同负责,实行领导负责并相互监督的责任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盖官印时,保持印章与封检垂直,印面文字与封检上下方向平行。文书简册的上情下达,以封检、缠束物和泥团组合的防泄漏、防作伪模式,直接组成了汉代文书传递的有效措施。虽是极为简单的材料组合,却构成了坚不可摧的牢固防线。进而形成了简册传递重要规则——封检制度。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石夯

当年修建长城的工匠特别辛苦,那时没有先进的机器,高高的城墙都是工匠们用石夯一点一点的夯出来的。石夯的运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人面杙

人面杙是修建长城时埋于城垣中镇驱鬼怪的小木桩,目的是通过避邪降魔,以保证城垣不能倒塌。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柔远楼兽面纹筒瓦

兽面纹筒瓦是嘉峪关关城本体保护维修时从柔远楼拆换下的其中一件。制作时为筒状,成坯为半,一端为兽面纹勾头,一端有凹凸的瓦舌,个别有瓦钉孔。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关键词: 长城“宝贝”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