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渔家乐拆了,“渔三代”离河上岸 黄河打鱼人上岸吃上了文旅饭 2021-02-05 08:34: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立春时节,郑州花园口附近的黄河大堤迎来冬日难得的暖阳。沿黄大堤公路蜿蜒曲折,不远处的黄河一片苍茫。

在南裹头附近的大堤南岸,“铁牛渔家”农家小院颇为抢眼。这座砖瓦四合院内长廊环绕,中间的大棚里绿意盎然,四周多个包房宾朋满座。院里最醒目的是几口大池子,里面黝黑脊背的鲤鱼上下窜动。

“快进屋里坐,喝点茶,慢慢聊!”刚进院子,一位高高壮壮的男子迎上来,他就是曾经在黄河里打了30多年鱼的张铁牛。

渔家乐拆了,“渔三代”离河上岸

掀开门帘,张铁牛的“业务接待室”温暖如春,空调柜机不停地吹着热气,茶台上沏好的普洱茶香飘满屋。

“当年,在南裹头的黄河河道上,我家的铁牛餐馆生意最红火。这两年,为了保护好黄河生态,黄河上的餐馆相继关闭。我们也上了岸,由‘渔家乐’变成了‘农家乐’。”

张铁牛今年37岁,从出生就随着祖父辈吃住在黄河渔船上。“不怕你笑话,我之前30多年都住在船上,这几年才上岸住上砖房。”他说。

在黄河郑州段上,有一群从江苏迁徙而来的渔民,他们沿袭千百年来的传统,逐水而居、以船为家,足迹遍布长江、淮河、黄河流域,后来一部分辗转到河南郑州的黄河河道上经营黄河渔家乐。

从上世纪70年代父母跟随爷爷离开淮河到黄河,粗粗算来,张铁牛已是标准的“渔三代”。

2000年前后,在郑州市惠济区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渔民开始在南裹头的河道上经营渔家乐;2002年渔家乐已发展成500名渔民参与的“大产业”。“最多的时候,仅南裹头就有六七十条渔家乐餐馆渔船,那时‘渔家乐’还是惠济区旅游的一张名片。”为保护黄河水源地,2017年惠济区大规模关停黄河渔家乐,祖祖辈辈在渔船上的生活终止了。

黄河大鲤鱼成非遗,好卖多了

渔家乐不让干了,张铁牛的生活曾一度陷入困境。他开始上岸找地方经营农家乐,专做黄河大鲤鱼。几经搬迁,直到2019年夏天才接手现在的场地。渐渐的,凭借10多年做鱼的好手艺,来这里吃饭的客人渐渐多起来。

一天晚上,他看到一则电视新闻,讲的是凭非遗手艺发家致富的故事。张铁牛心里一亮,颇受启发:“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之说,吃河鲤是民间喜庆宴请、会友待客不可缺少的佳肴。我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有传承、有故事,能不能把黄河大鲤鱼制作技艺申请为非遗项目?”

他找到惠济区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想把黄河大鲤鱼制作技艺申请成非遗项目。在惠济区文旅部门的帮助下,整理资料、填报,花了几个月的功夫,“铁牛黄河大鲤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区里的非遗项目。

“铁牛黄河大鲤鱼,是经典的豫系代表菜,较系统地传承了黄河渔民祖辈留下的烧制技艺。这一家传技艺经过传承人张铁牛潜心研制,反复改试,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全生态的制作流程。”惠济区非遗中心主任张惠说。

在惠济区文旅部门的支持下,张铁牛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非遗展演活动,他烧制出来的大鲤鱼色泽亮丽、肉质细嫩,口感留香,铁牛黄河大鲤鱼制作技艺慢慢声名远播。不久前,该项目已被列入郑州市的市级非遗项目。

渔家乐成农家乐,路子终于选对了

张铁牛与附近的黄河大鲤鱼养殖场合作,将大鲤鱼油炸后真空包装,配以调料带,非遗产品摇身一变成了商品。“我的黄河大鲤鱼没有土腥味,肉嫩,做法简单,回到家里按照包装袋上的说明,简单炖煮就可吃了。”

2019年底,张铁牛采用真空包装让产品上了档次,有了非遗这张标签和游客口碑相传,大鲤鱼被销往全国各地。

有了新生意,张铁牛家的经济明显改变。他的农家乐雇佣的10多名员工也都是渔民,大家每天不亦乐乎,井井有条,有联系渔场打鱼的,有联系野鸡蛋做业务的,有跑着送外卖单子的。

“听说区政府在附近规划民宿,下一步,我也想往民宿上转型,把这里打造成吃住一条龙的近郊游基地。”张铁牛说。

新年新规划,敢闯敢干的张铁牛路子越走越宽。据了解,从邙山黄河文化公园一直到中牟县的黄河河道上,像张铁牛这样的渔民有360多人,张铁牛是这里率先富起来的人,其他人还在像他一样正在努力转型中。

春节快要到了,风吹过黄河岸边给人以明显的暖意。张铁牛送别记者,转身一路小跑钻进他那满院子游客的农家乐小院,门口鲜红的大灯笼营造了节日喜庆,无限活力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宽阔的黄河之上……

关键词: 渔家乐 黄河打鱼人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