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我们怎么来判断他是一时的绚烂还是永久的辉煌? 2021-02-05 08:38:41  来源:解放日报

问:请讲一讲在艺术品投资和收藏方面具体有哪些误区,让我们可以少犯一些错误。

吴欢:艺术品投资和收藏最重要的是要有眼光,能够找到真正的出类拔萃的艺术家。现在有的企业家因为口袋里有钱了,听说艺术品是个好买卖,就盲目跨入这一行。有个企业家听人说中央美院某个画家画得好,就对这个画家说:我来捧你,我买断你所有的画!糟糕,这哪是艺术收藏?

曾经有一个大藏家,一下子买了100张吴冠中先生的画。吴冠中是我的堂叔,当时已经成名。后来,吴冠中先生的画上涨了很多,这个藏家赚了一大笔钱。他以为这种做法很管用,又如法炮制,买断了吴冠中一个学生的作品。这个学生的画其实画得不错,本来市场上也看好他的画,但是他的品牌还没有建立起来。结果,大家一看有人买断了他的画,其他人全都不买他的画了。没过几年,新的画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的名字很快被淹没了。所以,艺术品收藏的陷阱之一就是买断画家。它和其他投资行为不是一回事,你想靠资源垄断挣钱,在艺术品收藏中是办不到的。

问:当下已经成名的和没有成名的画家有很多,我们怎么来判断他是一时的绚烂还是永久的辉煌?

吴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想说两点。第一,从投资和收藏者的角度来说,一个艺术家能否产生跨界的影响力,可以成为判断的标准之一。因为现在的艺术领域都是相通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小圈子中,所以跨界影响力非常重要。第二,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除了专业素质过硬外,还要学会讲好自己的故事,主动地去推销自己,“酒香也要勤吆喝”。过去,很多画家只会埋头画画,但是今天,艺术家也要有品牌意识,也要有大智慧。一个艺术家的成名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问:市面上流传的艺术品中,有很多仿制品,您怎么看?

吴欢:我当年写文化专栏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假文物,真文化》。意思是说,即便是假文物,也有它的价值,那叫文物的衍生品。可能我们每家每户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文物的衍生品,比如,一个仿制的青铜器,一座马踏飞燕的雕像,一幅《富春山居图》的复制品。用这些东西装饰家居,有内涵,有文化,还透着浓浓的中国韵味。

只要不是用于骗钱的目的,这种假文物、真文化是值得我们去推广的。尽管是复制品,但它们背后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中国人知道,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我们的家族从明朝起就是收藏世家。我的先祖吴洪裕公在500年前收藏了元朝黄公望的名画《富春山居图》,还特地盖了一座云起楼收藏这幅画。我爷爷吴瀛先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大收藏家。我作为收藏世家的子弟,今天来谈收藏,应该不算是外行。

改革开放后的40年间,艺术品市场越来越火爆,但是近几年来又跌落得厉害,很多画廊都处于停业状态。艺术品市场为什么会如此大起大落?这一方面是受经济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艺术品收藏市场从初期发展到今天,是到了该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尤其是收藏理念更应该得到厘清和总结。

艺术品与收藏品必须区分开来

什么是正确的收藏理念?艺术品收藏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过去,很多人对此并不懂,这不能怪买家,也不能怪卖家,更没必要去怪拍卖公司。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艺术品收藏”这个提法是不够科学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陷阱。我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历史文化首席专家,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一些专家和收藏家,也都和我有着同样的看法:艺术品和收藏品必须区分开来,因为这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成立之前,中国的书画艺术基本上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特殊技法。从那时到现在,正规的美术教育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今天,全国各大综合院校、师范大学、中职都有美术专业,中小学也都有美术课程。美术教育的普及带来的结果是,美术的技术被破解了,美术被分解成素描造型、色彩分析、题材创意这三大板块。而一旦美术得到了普及,它就成为很多人都能掌握的一门技术,并且可以大量生产。在美术界,学生超过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100年间,从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到底有多少呢?专业的学生起码就有几百万人,而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作品那就更是天文数字了。一个画家一辈子能画很多幅画,比如有的画家一个月可以作上千幅作品,包括速写、书法等等。面对这么大量的艺术作品,大家应该怎么去收藏呢?可以说,收藏的生态环境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收藏的标准也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专业的、有水平的画家,他可能会加入美术协会或者进画院工作,但是协会和画院的标准只是行业技术标准,并不是收藏标准。这些画家的艺术品可不可以收藏呢?当然可以收藏。只是,艺术品的商业流通,与高规格的收藏是两回事。艺术品虽然也是有价值的,但是与收藏品的价值相比,相去甚远。

收藏品可就不简单了。按国际惯例的收藏标准来说,品牌是收藏的第一标准。国际收藏首先讲究的是品牌,而这个品牌是以个人和家族为标识的。

在中国,齐白石就有强大的品牌效应,他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中央美院曾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一次调查,到街上随机问路人:你知道多少位中国的画家?调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只知道两位画家——画虾的齐白石和画马的徐悲鸿。其他画家,即使张大千的知名度也很低。当然,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逐渐被世人所了解,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步。

真正的高规格的收藏,需要具备向后看100年的眼光与价值预判。很多人、很多事情都会有变数,可能只是一时的绚烂,不是恒定的辉煌。民国时期有2000多位画家,但是现在能被世人记住的寥寥无几,因为每年都有一些画家被淘汰。

以书法来说,从晋朝的王羲之开始,古代真正能称为书法家的也就几十个人;可是到了今天,随着书法艺术的普及,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书法家。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合理的。我父亲曾经说过,“书法小道,人皆可为”,但是,若是要把书法作品和金钱挂起钩来,那就需要非常谨慎了。

在“收”和“藏”两个字上下功夫

收藏,就要在“收”和“藏”两个字上下功夫。

为什么要收?又为什么要藏?是为了欣赏,为了对文化和艺术表达崇敬。但是,有一点是非常现实的,那就是它也是一种理财方式。

收藏是什么?收藏是爷爷买、孙子卖,卖出去的时候价格涨了,艺术价值也就提高了。

收藏的关键在于“收”。中央美院百年院庆的时候,我和很多收藏家一起讨论,大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画得好不再是收藏的主要标准。现在的许多博士生、硕士生,包括普通本科生,他们的大工笔、大写意作品很多都比前辈们画得好,这已经是常态了。欧阳中石先生不久前去世了,他一生培养出了许多书法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学生都有非常扎实的书法功底。那么,这样的作品值得收藏吗?事实上,收藏这样的作品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它们还没有建立起文物性。所谓文物性,就是需要时间的考验。如果没有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任何藏品都是要画一个问号的。因为,技术永远在进步,绘画的材料也在进步,100年以后的绘画作品肯定画得比现在还要好。

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了,收藏之前一定要仔细地搜索一番。不搞清楚这幅作品,能收它吗?能藏得住吗?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当然,自封的什么大师并不能算数,官衔也不能作为评价标准。除了作品,你还要知道画家师从于谁,他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他开创了什么绘画或书法技法。100年后若是再回头看,他是不是还能站在这个领域中靠前的位置?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的作品就有收藏价值。

从古到今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学问家,没有一个是单纯靠卖字为生的。王羲之、柳公权、褚遂良、欧阳询、赵孟頫都是学问了得之人。所以,我们要对书法家、艺术家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写得好、画得好只是一个技术标准。值得收藏的作品,一定是这个领域中最出类拔萃的作品,是历史的丰碑,不管经过了多少岁月,一提起作者的大名,能让人肃然起敬。

齐白石之所以是齐白石,徐悲鸿之所以是徐悲鸿,是因为他们开风气之先,不仅画确实画得好,而且他们还有很多传奇故事。

齐白石刚刚成名的时候,很多民国的专业画家都看不起他,只有一个人认可他,那就是徐悲鸿。徐悲鸿说,别人都不懂齐白石。当时,徐悲鸿把齐白石请到美专当老师,很多画家对齐白石大不以为然,说他只是一个木匠,都表示不服气。他们给当时的校长徐悲鸿提意见,徐悲鸿一怒之下辞了校长的职务。在那些画家看来,齐白石只会画两笔大写意,但实际上,齐白石在绘画、诗歌各方面造诣都很深。

齐白石曾经画过一幅《玉兰图》,画的是一枝玉兰花,旁边题了这样两句诗:“过去董狐刀笔绝,好花含笑欲商量。”董狐是一位善辩之士,能“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有诸葛之才。那么,齐白石题的诗是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即使辩才如董狐,但是既不骂也不讽刺,商量商量如何?这就是齐白石,这就是艺术家。他已经不是当年的木匠了,他是大师齐白石。放眼古今中外的画家,给一幅风景小品题写的诗,几人能有如此这般的气派和才华?

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绝不仅仅在于画作的好坏,更在于他的修养、他的作为、他的历史地位。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使曾经多么绚烂,也只是一时而已,不会永载史册。所以,作为收藏品,除了是惊世之作,还一定要有人文情怀、精神高度、传奇故事。如果没有这些,即使作者有很大的官职、很高的地位,也是不足取的。

今天,随着对收藏品的重新认识,收藏理念越来越清晰,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也正在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当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到艺术品背后的文化价值时,才是艺术品收藏真正的巅峰时刻的到来。

(记者 徐蓓 整理)

关键词: 艺术品 正本清源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