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真情实感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成就经典 2021-03-31 10:44:18  来源:文汇报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入选剧目,现实题材沪剧《挑山女人》昨晚登上美琪大戏院的舞台。演出正式开始前的“向经典致敬”环节出现了动人一幕:五个不同剧种的“挑山女人”齐聚一堂,豫剧、壮剧、蒲剧和黄梅戏的“挑山女人”扮演者还向沪剧主创们献上了鲜花,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自2012年首演以来,这部由宝山沪剧团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原创沪剧已成功演出近300场,拿下“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2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与此同时,该剧在全国戏曲界掀起了一股“挑山热”,被河南豫剧、广西壮剧、山西蒲剧、安徽黄梅戏等多个地方剧种移植,根据该剧改编的同名戏曲电影更是实现了上海地方戏金鸡奖“零的突破”。

真情实感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成就经典版

首演至今,已近10年,沪剧《挑山女人》为何能一次次感动观众?真情实感的故事和演员精湛的表演是正解。“纵使受尽风霜苦,看你们日日成长我心欢笑,来日小鹰飞天去,人之根本莫忘掉……”当台词响起,无私的母爱昨晚再一次深深感染了台下的观众。

《挑山女人》以安徽省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汪美红为原型,讲述了一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17年间风雨无阻,艰难攀爬近20万公里陡峭山路,往返近6000多个来回,把一双龙凤胎儿女“挑”进两所省重点大学的感人故事。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华雯读到汪美红的故事,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多次驱车760多公里实地采风。为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华雯曾随着汪美红一起爬上齐云山,体验她在3000多级台阶上的艰辛。汪美红的故事简单却深刻,蕴含着厚重的人生智慧,这一特点也为剧中人物形象的呈现提供了最佳范本,华雯以“走情走心走人物”的诠释方式将一个坚韧的母亲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之上。

昨晚由第一代演员带来的经典版演出是华雯时隔四年后再度出演《挑山女人》。华雯说,是时代成就了这部戏。“过去四年一直在安心教徒弟,在舞台口看演出”,虽然许久未演,但并没有生疏的感觉,因为演员和演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已经深入骨髓了。

舞台银幕齐发力,“上海的声音”传向远方

伴随着沪剧《挑山女人》的成功,这一题材也吸引到了其他戏曲剧种的关注。在《挑山女人》首演不满两年之时,全国就有不少戏曲院团向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伸出了橄榄枝。目前,豫剧、壮剧和蒲剧已经有了自己的版本,黄梅戏版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挑山女人”的故事用安徽黄梅戏演无疑是“回娘家”,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刘丽华因此格外期待:“仍记得我第一次在现场看《挑山女人》时的震撼,随即便深深地种下了移植的心愿,用黄梅戏演绎安徽的真人真事特别有意义,希望能汲取沪剧的精华。”

舞台之外,“挑山精神”也通过大银幕传递给了更多人。在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由汪灏执导、华雯主演的电影《挑山女人》获得了“最佳戏曲片”奖并亮相多个国际电影节。记者获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第一部现实题材的戏曲电影,该片长三角巡回演映活动即将于四月启动,不仅为戏曲的传播插上翅膀,也让正能量的“上海声音”能够被更多人听见。

“其他地方剧种之所以愿意来移植整部作品,说到底就是它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沪剧《挑山女人》在北京、河南、广西、山西、安徽、广东等地方都演出过,不管听不听得懂上海话,台下都‘哭’成一片。观众是真的喜爱和感动。他们的掌声、泪水和谢幕后迟迟不愿离去的身影,证明这部剧已超越剧种本身的局限。”华雯自豪地说,一部作品能走多远,除了要经历时间上的考验,也要考量空间上的拓展度。《挑山女人》被那么多剧种相中,既是作品本身的魅力使然,也是对“上海品质”的肯定和推崇。“我们也算是给上海‘扎台型’了!”

业内人士指出,沪剧《挑山女人》掀起的搬演热潮,亦是上海这一“戏码头”向“戏源头”转型的缩影。现如今,曾被冠以远东第一戏曲大码头美誉的上海,不仅是各大剧种争相竞艳的舞台,还是原创优秀作品的孕育孵化地,而“上海制造”不单是潮流导向标,也正向着品质保证迈进。

关键词: 挑山女人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