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面临“量”和“质”的关系的重新调整 电视剧如何演绎成功的“中国提喻法” 2021-04-22 11:40:06  来源:解放日报

期热播的多部国产电视剧引起了观众、市场、主流媒体和学界的颇多讨论。其成功背后的创作策略颇具启示意义。

毋庸讳言,中国当代电视剧制播生态中,长期存在着诸如资源配置不合理、制播比高、发行渠道“内卷”化、演员高片酬等问题,特别是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冲击或带动下,电视剧的主题题材、情节结构、制作水准必须应对“沉淀”和“创新”的双重压力,面临“量”和“质”的关系的重新调整。

所谓“减量提质”并不是说电视剧创作的量过大,或者说需要限制规模,而是相较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优秀电视剧的需求而言,量其实还不够。这里还需要考虑到一个前提,即当下电视剧的生产环境中还有一些诸如制播比过高的顽疾。很多制作好的电视剧,因为质量、渠道等问题难以播出,浪费很大。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源的同质无序竞争,大量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内卷”化倾向。前些年是争夺渠道,年来渠道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台网融合背景下渠道乃至其他方面资源的争夺依然激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量”就是要去库存、去泡沫。另一方面,要从“质”的角度上挤压电视剧生产的水分,有序引导,规避作品题材选择上一拥而上的情况。比如,《山海情》出来之后,同类题材的作品已经或者即将大规模地进行生产,其中既不乏《经山历海》《江山如此多娇》这样有较为独特切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主题的视角、质量上乘的作品,也可能因低劣模仿者和投机者的出现导致鱼龙混杂的局面。“山”和“海”在具有普遍的同时,又具有一些不可复制的门槛,不通过认真又富有创造的创作过程的历练,想轻易跨过这个门槛,往往适得其反。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挤压水分是减量的题中之义。

“减量提质”还需注意到电视剧生产受疫情影响带来的制与播的时间差问题等背景。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重大题材电视剧热播的现象,这很值得探讨。从作品形态来讲,重大题材本身会因政策杠杆影响到电视剧生产的方式,《觉醒年代》等作品有较长时间的准备和较为充分的策划制作,但有些作品又多少带有“加急任务”的色彩。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从文本出来的效果看,质量又非常好,市场、老百姓和主流媒体都很满意。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减量提质”以及疫情的大背景下,是什么力量使得这样的创作方式能够产生如此的效果?笔者以为,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外力。这种外力帮助电视剧生产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环境中规避了一些大的语境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收视率焦虑的问题、演员片酬过高的问题,以及因演员薪资过高导致电视剧制作环节中制作费占较低投资比重、项目投融资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而在重大题材相关政策语境的保障之下,类似于《山海情》和《跨过鸭绿江》的制作方式里,这些问题都会被政策语境的外力屏蔽,让主创团队带着聚精会神、心无杂念的精神状态投入创作中,聚焦电视剧本身的质量问题,将重大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很好地发挥出来。文本质量得到保证,热播就不再是一个偶然。

除了外力,一部电视剧的热播当然还要依赖电视剧生产的内功。《山海情》精练完整、细节丰满,很多颇具匠心的地方经得起反复琢磨,甚至多次观看依然会令人感动。可以说这样的作品里有“面香”,比如,观众能在电视剧里得福、得宝做的事情中,咀嚼出类似于当年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种子时,在路边吃一口馍、喝一碗面汤时嘴里弥漫出来的面香。这是具有生活质感、经得起掰开来揉碎细细打量的东西。《经山历海》所呈现的即时感和当下也很有创新,作品将扶贫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讲述进行中的而非过去的事情,“山海的相远呼应”在时间和空间上演进为“山海的当下一体”。《觉醒年代》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来源于创作者对历史长期研究的内功,以及在这基础上颇有创新地找到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人物情节的个体与青春感。这样的东西来源于电视剧创作者,虽有语境的外力,更是排除干扰后激发出来的内功。这是能进入生活内部的能力,是具有戏剧感染力和可读的现实主义方法,是真正的人民美学。

《山海情》《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大江大河》《江山如此多娇》《经山历海》《装台》等作品,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部分折射了波澜壮阔的整体,以具体的人物和生活呈现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主题,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中国提喻法”。“提喻”是外力和内功的综合,优秀的电视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应该成为中国提喻法的范例。

期重大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可以带给当下的电视剧创作非常好的启示,笔者以为这种启示具体包含了这几个方面:

需要进一步探讨是否有可能不断完善电视剧生产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让“重大题材”一时一地一政策的外力,能成为长效和全局语境,以利于创作者内功的发挥。

如何处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题材中“普通人”和“生活感”的塑造问题?重大题材作品需要民化的视角和接地气的表达,日常生活或者具有类型感的题材作品同样如是。一部作品从局部走向整体的时候,比如从方言、地域走向文化整体的时候,需要激发更多的观众产生整体的共情。《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家国同构”的人物关系与情节,《山海情》《装台》的泛西北话,《大江大河》的泛苏浙感,都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

电视剧在处理一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元素的时候,如何使其通过生活本身产生当代化的可能?当代化,一方面是我们如何去发掘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对它进行当代化的阐释、传播,还有就是要从当代人的精神和生活的“面香”里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期热播的这些电视剧里,观众所看到的那些动人的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

关键词: 电视剧本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