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作品背后的“人”是关注的重心 有更为深远的多维意义 2021-05-19 09:33:46  来源:光明日报

何向阳是当代文学的观潮者,多年来置身于文学现场,对文坛走向和作家新作及时发声,以丰富的批评实绩参与着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建构。《似你所见》(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是她新近推出的评论集,由此可以管窥当代文坛的基本面貌,聚焦批评界关注的前沿与焦点问题,同时也可以观察何向阳的文学批评风格。

“负责好自己的灵魂,是一个以深入人生、研究人性、提升人格为业的批评家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责任。”这是何向阳从事批评写作的逻辑起点和伦理追寻。她的文学阅读,捕捉到的往往是作品背后流溢出的丰富信息量,超越于具体的文学作品,具有更为深远的多维意义。

何向阳熟悉文学潮流涌向,通晓艺术发展流脉,体现出把脉艺术发展规律的努力。在对文坛现象做大量爬梳之后,发现喧嚣之下隐藏着显而易见的缺憾,专门花费笔墨谈论知识分子文学形象与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之间的合拍与对位问题,认为作家创作滞后于社会进程发展,没有塑造出“整合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而又能够呈现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潜质的知识分子形象”。对当代作家从之前的事件追击转向人物刻画以书写历史题材的变化,强调批评的重心也应随之做出调整。同为女性写作者,何向阳对铁凝、孙惠芬、须一瓜、魏微等女性作家有一种体贴入微和感同身受。在她看来,女作家寻根最终指向是自我,男作家寻根出发点是自己,指向的却是远古。在她的逼视之下,作家的创作核心被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

何向阳数年前的这段话常被学界引用:“当时间的大潮向前推进,思想的大潮向后退去之时,我们终是那要被甩掉的部分,终会有一些新的对象被谈论,也终会有一些谈论新对象的新的人。”这种不乏悲壮的坚守是基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行业的深度自尊,因当代文学批评的特性使然,批评家熬神费心阅读谈论的作品也许很快烟消云散,在历史上留不下多少痕迹,但许多人依然乐此不疲,在追寻与创造中享受言说的乐趣。何向阳花费精力撰写各种年度文学盘点和述评,要在纷繁复杂的作品中梳理出脉络,提炼出精髓,总结出规律,这考验批评家去粗取精、浪里淘沙的功力。

何向阳身兼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双重角色,对其他艺术门类也有着精湛的鉴赏能力。在《似你所见》的第三辑,收录多篇关于美术、摄影的评论,显示出通达的艺术品鉴能力。其中多篇文章的对象,大都是她的熟人。她对他们的思想历程和艺术追寻有着更多直观的了解,有的创作过程甚至作者也参与其中,这为探识其艺术堂奥提供了便利。艺术之间的规律是相通的,作品背后的“人”是批评家关注之重心。她往往借着作品的鉴赏,捕捉到隐藏其中的人格与精神,由此彰显阔大的艺术气象。批评家与作家都是人类精神的守护者和缔造者,不同的是作家借人物刻画进行形象展示,偏重作品的感触与濡染,批评家以说理直击读者心灵,理要动人服人,又必须讲究言辞的温润和客观。批评家借批评文本的阐释分析,不断强化关于文学本质属性和美学内涵的理解与判断,向着人性的纵深之处勉力掘进,精心呵护幽暗世界中闪烁的人性微光,力图构建起人类的精神长廊。

文艺批评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吹尽黄沙始见金,这朵文学金蔷薇的打造需要数倍于此的付出,甘为人梯献砖瓦之功的坚守尤为让人感佩。纵观当下批评界,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投机取巧,面对千差万别的作品,采用的腔调大致如一,甚至形成了批评的一套程式,文章越写越顺溜,却愈发面目可憎,看不到作者内心搏斗的痕迹,看不到欢欣或是戚然,批评变成了一种远离情感温度的话语繁殖,离生命终结也不远了。而在何向阳看来,批评家的尊严在于若干年后不会为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脸红,因为那些语言都是心灵的产物。对多种理论孜孜不倦地钻研,尤其是前些年写作专著《人格论》时累积起来的学理积淀,让何向阳获得高屋建瓴的审美眼光,能娴熟掌握多种艺术批评手法对作品进行解析,评点往往缠绵而精准,有着传统文论知人论世的睿智和及物见理的通透。她的文字温婉干净,跟那些常见的言不及义、隔靴搔痒式的批评不同,在多重艺术维度的交融与互通中,既感应着作家的情绪律动,又能有效直达读者心灵。

(作者:杨荣昌,系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关键词: 作品 重心 多维意义 中国书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