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上海红色的精神礼赞和视觉叙事 2021-05-26 09:49:29  来源:文汇报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酝酿、创建与早期斗争、地下工作、最终取得胜利的那段历史,丰富、深沉、博大、厚重。那一段由血与火铸就的伟大历史,那一组由初心与热情融成的红色基因,值得艺术作品不断去表达与传播,使人们乐于了解、认知和记取,进而再创作、再研究、再传播。

5月13日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开幕的《曙光——红色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以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等形式来叙述这段属于上海的红色故事,吸引了大量观众慕名而来。这种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的红色主题展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曙光》展出的三百多件艺术作品,分不同历史阶段展现了党在上海的奋斗历程,尤其是将重心放在了党的酝酿、初创和工人运动、地下斗争上。艺术家们扎根于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查考档案资料、核实人物形象,以严谨而又热情的创作态度,力求真实与艺术的还原创造,因此尽管作品体裁风格各异、技艺手法有别,但其历史的真实度和主题的鲜明性则是一致的。这种对党史的艺术性的浓缩和传播性的生发,给观众以真实而又艺术的双重思想和审美感受。作为一名观众,我在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接受这些文艺叙述的时候,不仅得到了多样而又统一的审美体验,更得到了形象而又深刻的党史教育。

在所有展品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剪纸。如我这般年纪的人,小学时代都上过手工课,其中剪纸因其手脑并用、新奇有趣,是最受欢迎的主打项目。《曙光》主题展上剪纸作品不少,尤其长10米、高1米的海派剪纸作品《百年征程》最为引人注目。该作品由“海派剪纸”名家李守白创意并领衔创作,以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为起始,连续串起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最后抵达北京天安门。创作者们用上述一系列红色地标,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征程。整个作品通体鲜红,代表了党的革命性与先进性,象征着血与火的革命斗争,烘托出党的百年华诞的喜庆气氛。众所周知,传统剪纸艺术虽擅于抒发欢庆热闹的情绪,但格局通常不大,精致有余而气势不足。但《百年征程》以长卷形式呈现,在整体格局的恢宏中保留了细节表现的细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突破性地叙述了从1921年至1949年我党不断奋斗、发展、壮大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征程》的装置也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与传统剪纸作品的摆放不同,该作并不是直接贴在墙上,而是以有机玻璃框架,将其悬空离墙约两厘米,又以前置灯光使其在白墙上投影,从而得到立体效果,使作品呈现有分有合、互为表里的有机整体——观众来回浏览,仔细观看,石库门、井冈山、瑞金杜鹃、遵义银杉、延安窑洞、雄伟的天安门等,无不产生一种立体镂空的“透雕”的视觉艺术感受。总之,这幅作品用剪纸艺术与光影艺术相融合的方式,大大地丰富了时空表现力、拓宽了艺术延展性。

海派文化理念和创作手法,不仅体现在这幅剪纸长卷上,而且体现在其他书画、摄影、装置、文创作品上,更是体现在整个《曙光》“跨界融合”的布展风格上。

“红色资源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现存的红色地标很多,革命事迹极为丰富,应该充分运用文艺创作这一载体,用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人们更好地知晓与铭记属于上海的红色故事。

红色的精神礼赞和视觉叙事

《曙光》主题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展览运用多种艺术媒介,全方位地展现红色上海的百年历程及风貌。主办方邀请了几百位艺术家,围绕“党的诞生地上海”这一主题,重点聚焦1921年至1949年的上海红色资源,以时间轴对位不同时期、空间场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逻辑线索,规划了“东方破晓”“峥嵘岁月”“民族脊梁”“碧血丹心”“换了人间”五大板块。

这五大板块的主题演绎需要从丰赡的历史文献中庞收约取,并结合艺术家的创作,梳理展览理路,明晰而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准确而丰厚的学术容量同样不可或缺。从展览呈现的大量文献和有着严肃认真创作态度的艺术作品来看,“党史+文艺”的展览形态为观者的参观浏览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换言之,上海的红色故事为“城市可阅读”增添了丰富而深刻的底蕴。

布展理念、展陈手段创新而丰富,多种文艺样式的跨界融合,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契合当代表征的沉浸式观展的视听体验。

整个四层展览空间,以红色形塑建党百年历史的壮阔风貌。在国油版雕以及摄影、剪纸等传统艺术样式外,多媒体视听装置成了强化艺术作品感染力和观众与之互动的新的审美表达。“东方破晓”板块里数十根移动字幕构成的空间装置,铺陈和叙说着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外侮的历史遭际;“碧血丹心”板块特别设计由上百个金属架结构与光控形成的“英烈通道”,通道中烈士的肖像、姓名和生卒年随观者的移动明暗变化,地面铺设铁链,象征革命之路经过何等千辛万苦泣血涕泪而成……《义勇军进行曲》乐谱以悬吊黄色飘带形式绵延展场,飘带上的乐谱刻痕,通过灯光、场景互补的装置作品,伴随留声机的音乐令观众沉浸在峥嵘岁月的历史情境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上海民族工业发展见证的毛麻仓库,整个建筑以及展览空间化身为一个巨大的装置,仿佛让人们回到历史的现场,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总而言之,《曙光》主题展很好地完成了一次红色的精神礼赞和视觉叙事。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徐明松

情景交融,燃起信仰之火

《曙光》主题展汇聚了252位艺术家的388件作品,是从征集或邀约的逾万件作品中遴选而来。国画长卷《求索》、油画《曙光》以及装置艺术,代表性地描绘了当年1600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从浦江之畔乘船出发的情景,画中的革命青年满怀理想和信念的神态,令人联想起他们日后为革命奋斗的情景……当年洋人霸占的千疮百孔的旧中国码头,成了中国有志青年远洋求索真理的出发地,给了后人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感召。

在展览第四、第五章节的连接处,是一个装置和场景作品,由上百个金属框架和光控形成的龙华烈士奔赴刑场英勇就义的“英烈通道”,使观众经过通道时获得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是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通道两边,有数十幅烈士的照片,还有他们的姓名、生卒年月;地面布满了真实的镣铐,空中响起了戴镣行走发出的金属碰撞声,观者行走在通道中,悲痛感伴随着崇敬感,烈士们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场景自然在脑海中浮现,心灵得到强烈的震撼。

路的尽头,则是“换了人间”的灿烂和新中国成立的光明,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强烈的对比彰显了英烈的伟大,瞬间的激动揭示了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信仰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就在如此情景中迅速地升华……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生动感人,是文学艺术再现、表现的好素材,文艺工作者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精彩的呈现。《曙光》主题展不仅展品的形式多样,而且多加以综合运用,既富有新意,又形成合力,在情景交融的构思和设计中创造出一种使静态艺术呈现出动态的特殊效果,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思想和艺术审美效应,是一种值得称赞和推广的学党史、悟道理的文艺演绎理念和方式。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郑慧慧

终点是让人仰望的“曙光”二字

1919年至1920年间,一批中国青年从黄浦江畔出发,留法勤工俭学。他们中的有志青年是为寻找救国图强、改造社会的知识和真理而去,他们背着行囊,肩负使命,来到江边码头,寻找光明。

百多年时光倏忽而过,黄浦江依然奔腾不息。2021年的5月,我来到杨浦滨江起始段的毛麻仓库参观《曙光》主题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长达10米的国画长卷《求索》。这幅作品将一段红色历史,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展开在我面前。查阅资料,我发现毛麻仓库的初建也正是在1919年至1920年间,在历史的时间线上,竟与当年革命先辈们的扬帆起航有了穿越时空的重叠。而毛麻仓库距他们起航的码头,也不过数百米之遥。我不禁想,当时那些激情昂扬的青年们,是否也曾沿着江畔徘徊,看着祖国江山满目疮痍,凭栏拍案,仰首发奋,立下宏愿?

如今,他们的宏愿已经实现了。《曙光》主题展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形神风骨,更以美术、书法、民间艺术等形式表现了建党百年以来无数舍生忘死战斗、工作在上海的革命前辈、烈士和广大民众的形象。其中有传播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揭竿而起的工人兄弟、誓死守护秘密电台的情报人员、在灿烂青春时献身革命的龙华英烈……艺术,就这样以静默却动人的方式,讲述着百年上海的红色历史。而一转身,推开艺术背后那扇历史的大门,你就会发现真实的历史,要比艺术更动人心魄、更发人深省。无声的巨响,在这座见证过风云激荡的老建筑之内久久回荡,让人感动、敬畏、沉思。

参观完毕,走出展厅,一眼所见正是滔滔向前的黄浦江。对岸伫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时有行人从仓库前的砖红色步道上走过,仰头望一眼日光下的毛麻仓库那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的金线。56根金线斜斜往天空的方向冲上去。它们汇聚的终点,是需让人仰望的、巨大的“曙光”二字。——青年评论家 金莹

关键词: 根据地 上海红色故事 视觉 礼赞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