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来时峥嵘岁月稠 陕北之红历久弥新 2021-05-31 09:43:37  来源:光明日报

陕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光荣的土地。

1935年10月,从江西于都出发的中央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红星从这里开始照耀中国。在陕北,党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陕北,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挥师东征;在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如今依然照耀着新的征程。沐浴红色光辉的延安、照金革命纪念地,正焕发新生。

寻根,来时峥嵘岁月稠

延安城西北方向,4月的杨家岭革命旧址,古柏挺拔,远山苍翠。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巍然矗立,鲜艳的党旗在礼堂顶端迎风飘扬。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等发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等精神主张振聋发聩。

来这里的游客有着独特的仪式感,他们有的佩戴党徽、携带党旗,庄重地重温入党誓词;有的租赁一身红军服装,以示对革命精神的致敬和传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不少人在讲解员的示范下唱起《东方红》,一位年轻游客在唱到“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时红了眼眶:“身临其境之时我终于读懂了歌词里真挚的情感,深深感动于党同群众之间的浓浓深情。”

在陕北,红色寻根之旅已蔚然成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热切寻觅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也不断砥砺着自身奋进前行的理想信念。

延川县梁家河村同样游人如织。人们在知青旧居、沼气池、铁业社前频频驻足,重温那段插队知青和乡亲们一起耕田种地、拦河打坝的艰辛岁月。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到的是梁家河村,他当年插队的地方。总书记对大家说,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乡亲们不会忘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洒在梁家河山山洼洼里的辛勤汗水。在这里,他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先后渡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为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做了许多实事、好事。村民张卫庞感慨:“过去近平当我们村支书,我们有干劲,有奔头;现在,近平当全国人民的主席,全党的总书记,我们更有拼劲,更敢闯了。”

在总书记的感染下,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实践着幸福生活的梦想,这个昔日贫瘠的小山村,如今有了高标准优质苹果园,办起乡村文化旅游公司,建起现代设施蔬菜大棚,村民吃上“生态饭”和“旅游饭”的同时,也搬进移民安置社区内的新楼房。梁家河人脱贫致富的当代实践,呼应着历史,感动着游客,亦启示着未来。

传承,党史润物细无声

“陈家坡不一般,明灯广场在眼前。明灯亮明灯红,明灯照耀向前行。陈家坡会议是明灯,指明了革命新征程……”春日里,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北梁村陈家坡会议旧址前,游客纷纷被一段抑扬顿挫的陕西快板吸引。陈家坡的革命历史在杜天祥声情并茂的演绎下生动起来。

已逾古稀之年的杜天祥,是陈家坡会议旧址展览馆的专职管理员、保安员、保洁员和义务讲解员。最开始,他只是客串讲解。2011年,陈家坡会议旧址展览馆整修完毕,成了专职管理员的杜天祥时常听到游客抱怨:这里就1棵古树、几间破茅草房,有啥看头!这可愁坏了他。于是,老杜亲自上阵,给游客讲起自己从小听到大的革命故事。为了增加吸引力,杜天祥会把每一段讲解词编成即兴快板,用方言娓娓道来,不仅讲铜川照金的红色故事,还讲今时今日的老区新貌。

有人称赞,杜天祥的讲解永远都激情澎湃,感人至深。对此杜天祥说,经历过苦日子的自己更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感念党的恩情。“我要把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讲出去,把陈家坡日新月异的变化讲出去,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间。”他说。

照金,这个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英勇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留下数不尽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代照金儿女。在照金镇北梁红军小学,党的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孩子们对革命历史、红色故事和英雄精神如数家珍。

“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主题。”校长封钢战说,学校充分利用照金的红色资源优势,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大教育主题,组织“党的故事我来讲”“唱支红歌给党听”“党的历史我知晓”等活动,带领学生重走红军路,引导孩子们充分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来的,筑牢人生的理想信念。

2018年5月,北梁红军小学的51名学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革命历史的体会和学校发展变化的情况,表达感恩奋进、早日成才的决心。很快,孩子们收到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说,来信“看了以后感到很高兴”,希望孩子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润物无声的红色教育,浸入孩子们的心扉。红色照金的今朝巨变,如一场春雨浸润着每个过往者的心田,昭示着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与信念。

赓续,奋进新时代征程路

过去,陕北大地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如今,陕北人民赓续传承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掀起一场由黄到绿的生态巨变。

“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念着旧时流传的顺口溜,延安市吴起县的李大爷仍能回忆起40年前这里黄土飞扬、荒凉苦寒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0%。吴起县曾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贫瘠的土地种不出粮食,老百姓只好年复一年地开荒“揭地”、过度放牧,陷入越垦越穷、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

痛定思痛,1998年,吴起做出“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决策,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县整体封山禁牧。1999年,中央启动退耕还林政策,作为源起之地的延安,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参与其中。他们不仅改变了黄土高原千百年来的面貌,还从千万亩林海中走出了致富路。

“如今我们这里改写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历史,大家在植树造林的同时搞起了生态种植业,勤快的农户一年能多收入3到5万元。”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齐统祥介绍,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正着力提升生态效益,推广沙棘、山桃、山杏等树种,让农户得更多实惠。

累计退耕还林还草1077.5万亩,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35%提高到2019年的81.3%,延安用20年的时间把绿色铺满高原。以延安为范例,中国在短期内实现生态修复的“绿色奇迹”,也成为赓续革命传统、开创辉煌伟业的又一丰碑。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丹阳 光明网记者 刘希尧)

【短评】

红色火种,生生不息

红色热土,峥嵘岁月。在延安、照金革命纪念地,一批批游客带着寻根热情而来,满怀理想斗志而去。这片红色的土地,蕴含着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代后来人。

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世界东方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从起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如今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百年大党,其间有说不尽的奋斗故事,道不完的经验启迪。在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一处处红色印迹便是活的教科书,让人们得以一并感知历史的脉息和今朝的脉动,从而进一步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

历史照亮未来,征途未有穷期。挖掘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这生生不息的红色火种,必将鼓舞人们奋进新时代,砥砺再前行。

关键词: 陕北 历久弥新 峥嵘岁月 土地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