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宝墩遗址发现4500年前水稻田、“小竹屋” 首次明确竹骨泥墙的存在 2021-06-08 09:03:28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宝墩古城还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

农耕文明对成都平原有着深远影响。据《华阳国志》记载,古蜀五祖之一——杜宇,就因教民务农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其死后还化作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在稻田中声声啼血,催人耕种。

6月7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首次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址。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据悉,目前已经提取的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并且是主要农作物类型。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水稻田。此外,在此前植物考古中,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

宝墩遗址

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2020—2021年,宝墩工作站的考古人员在地面2米以下,找到一层水平地层,该地层从西北向东南发掘区外延伸。该地层与常见的人类生活地层相比,几乎看不到人类遗留的陶片、红烧土、碳屑等遗物,而且地层土质为淤泥。考古人员还发现,该地层淤泥中有大量铁锰结核,而铁锰结核需要在饱氧与厌氧交替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这符合水稻田需要反复灌水和放水的种植方式。“这一信息提示我们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可能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唐淼说。

“为了进一步验证初步判断,我们对该地层土进行了系统采样,将进行系统检测,通过对水稻、与水稻伴生的杂草群、土壤微形态的综合检测研究,加强对该区域为水稻田的认定。”唐淼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提取的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并且是主要农作物类型。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4500年前的水稻田。

碳化竹片

首次明确了竹骨泥墙的存在

从上世纪晚期开始,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陆续在宝墩等八座成都史前城址群发现了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居住型建筑遗存,这类建筑遗存也延续至了三星堆、十二桥文化时期,但由于成都平原偏酸性的土壤环境,截至去年以前,尚未明确发现残存的有机质建筑构建。

这些成都平原上的早期建筑,到底是木骨泥墙,还是竹骨泥墙抑或是二者皆有?在本年度宝墩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台地边缘倒塌的红烧土基址中发现了6枚碳化竹片。“竹片出土的那一刻,内心是无比激动的。说了这么多年的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建筑,大多是根据建筑遗迹留下的痕迹推测。4500年前的碳化竹质建筑构件,最直接地证明了竹骨泥墙的存在。”唐淼说。

唐淼认为,宝墩遗址的最新发现勾勒了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天府田园画卷。对了解长江上游史前人类生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竹骨泥墙 宝墩遗址 水稻田 小竹屋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