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沈阳文化产业新机频现 新旧融合借文化赋能 2021-07-07 09:32: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摆满盲盒、手办、潮流文创的潮玩店铺,融合各色风味小吃的特色“胡同”夜市,保留工业韵味的文创园+工厂……近年来,沈阳聚焦文化特色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玩转文化产业挖掘消费新机。

新旧融合借文化赋能

废弃的发酵罐静静矗立在新旧嵌套的园区大门旁,“80岁”的老砖编号重建了当年的原料库,园区内旧铁轨与木构架的月台紧紧相连,老旧的工业管道纵横遍布……

在沈阳市铁西区,有着80年历史的原沈阳红梅集团遗弃的旧厂房在万科集团的参与下,摇身一变成了文创园,这里的日式、苏式、现代工业建筑错落有致,尽显历史斑驳的工业印记,书坊、秀场、艺术馆集聚于此,现代文化气息浓郁,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拍照留念。

近几年,文化授权与多业态跨界合作风生水起,文创产业工作进入到崭新时期。万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创园是文化智慧汇聚的平台,也是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生活融合的舞台。

不仅仅是文创园,博物馆也成为近年来沈阳进行文化赋能的新载体。在沈阳故宫,这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皇家宫殿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研发了千余种具有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让不动的历史文化借助新途径走向千家万户。

位于沈阳故宫斯文门外的清文化元素主题咖啡馆——“莊啡”,连日来以其特色饮品成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地。这里既有以红色洛神花茶搭配黄色油茶奶盖、顶端装饰大政殿形状的绿色抹茶粉的饮品“盛京宫阙”,又有搭配蓝色糖浆与咖啡的冰饮“政殿之宝”,其中以椰子果冻做成的沈阳故宫大政殿分外精巧。

据了解,“莊啡”的名字来源于清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庄妃,即孝庄文皇后。而在咖啡馆内部,随处可见的是包括沈阳故宫大政殿、凤凰楼、甪端、八旗等沈阳故宫特色符号。

沈阳故宫博物馆副馆长苏阳说,文创产品这股消费新潮流,既满足了时尚追求,又凸显了文化内涵,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博物馆也在不断探索创新,试图通过多元化的文创形式,吸引、留住年轻人的目光。

“文化+”激发区域活力

进入盛夏夜晚,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以彩电塔为核心IP的彩塔夜市烟火升腾、人头攒动。作为沈阳历史最悠久的夜市之一彩塔夜市,数百米的街道两旁摆满了一个个摊位,不少摊位前排队的顾客已成为一道景观。精致的玩物摆件、诱人的食物、童年的难忘回忆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近年来,沈河区将夜经济繁荣发展作为展现城市风采、提振市场信心、激活民众消费需求的重要抓手,围绕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坚持“文化+”战略,突出文化赋能,打造2021年夜经济升级版,让夜经济既有人间烟火气,又有历史文化内涵,更有现代时尚风范,成为沈河区创建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的重要符号。

据了解,沈河区按照“文化赋能—业态升级—品牌塑造—集结流量”的发展路径,构建了“一纵一横多场景”的夜经济空间布局,重点推进了“彩塔、嘉里”两个由功能性向文化性升级的夜经济场景,策划了“长安寺和盛京龙城”两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夜文化场景,增设了“恒隆和百联”两个具有“潮”文化元素的网红打卡夜经济场景,形成了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夜市与商场业态共同提升的独特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沈河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围绕金融“聚集、创新、开放”,着力推动金融在文化的生产端、消费端、研发端深入融合,实施了银企对接、产业联盟对接;围绕盛京皇城保护利用,依托文化创意、智慧文旅等5个细分领域,丰富要素,整合资源,设计动线,推进文商旅一体化融合发展;围绕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树立商业跨界新思维,强化新兴消费模式的带货引流功能和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培育;围绕加速培育新兴科技产业,锁定生物科技、智慧农业和数字经济三个“文化+”方向。

截至去年底,沈河区已引进规模文化企业25家,落地创新型数字产业集群等22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打造五爱南塔地区十大电商直播基地,网络直播交易额达27亿元;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增至22家,入驻创业实体600余家;金融业增加值233亿元,同比增长2.9%。

“十四五”为文化产业育新机

产业基础不断加强、文化改革持续深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沈阳市健全完善以《关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意见》为主体的“1+N”产业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政策支撑;积极开展国家文化消费城市试点工作,落实市文化消费专项补助资金,文化消费潜力逐步释放;集聚“文化+”新动能,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据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沈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2.6%、2.7%和2.7%;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到290户;认定、评选和命名国家级示范园区(基地)7家,省级示范园区(基地)12家,市级园区(基地)28家。

然而,文化产业份额不足、市场主体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缺乏、文化衍生品数量不多等短板依然制约着沈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虽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条件,但疫情冲击下传统线下消费型文化产业遭受重大冲击,城市间对文创高端人才、优质重大项目的竞争更趋激烈,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为此,沈阳市制定了《沈阳 “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按照依托产业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差异竞争、促进集群发展的布局思路,着力培育构建“一轴引领、四带联动、多领域支撑”的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同时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文化产业链建设、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文化深度融合促进等重点工程建设,并在体制机制、财政税收、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保障。

沈阳市将大力支持沈阳杂技团、北方联合出版传媒两家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发展,扩大盛京礼物、法库陶瓷创意设计等品牌影响力;以内容创造和科技创新为引领,实施“文化+”“互联网+”“文旅+”“创意+”工程,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有效衔接;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可穿戴设备、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3年,沈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到2025年,力争规上文化企业突破500家,文化产业园区 (基地)达到100个;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形成具有沈阳特色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文化产业统计制度进一步规范。

关键词: 沈阳文化 新机频现 文化赋能 新旧融合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