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工匠毕昇如何站上时代的风口? 2021-07-15 14:42:21  来源:羊城晚报

北宋时期,大国工匠辈出,推动科技创新亮点频频。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宋代有了升级。其中的印刷术,由雕版走向活字,对于文化传播的世界级意义不言而喻。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在一千年前是个小人物,但却是影响千年的大人物。

关于毕昇的记载很少。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描述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其中两次提到毕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毕)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只言片语中,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毕昇是个平头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在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死后,沈括的子侄得到了他的活字板,作为传家宝收藏了起来。

那么,毕昇从事什么职业?家世怎样?他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动机是什么?沈括又是通过怎样的机缘了解到毕昇的活字板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印刷术发明以前,手抄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发展成为名曰“佣书”的产业。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带动下,读书写字的权利和能力从贵族阶层向士阶层乃至平民阶层延伸,士阶层为了实现理想,在游学期间就开始抄书。两汉时期,世家大族深受经学思想熏陶,书香门第形成。他们有经济实力,对读书的渴求更强烈,单靠自己抄书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便乐意出钱雇人抄书,这种私家抄书的风气越发普遍。而抄书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抄错。扭转“抄书”风气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雕版印刷,让书籍的复制速度大幅加快。元稹曾为《白氏长庆集》写序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到了北宋时期,雕版印书更是蔚然成风,数量惊人。

不过,雕版印刷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印一本书,刻那么多板子,雕刻工人费眼费力,相当辛苦。一块板子,如果有一个字错了,或者要改动,那整个板子就作废了。如果一本书不再加印,全套板子也就作废了,没法重复利用,存放又占地方,造成巨大浪费。比如北宋初年刊刻的《大藏经》,一共五千多卷,一共刻了十三万块板子,花费十二年。

活字印刷能在北宋应运而生,成全毕昇的历史定位,离不开“稽古右文”的社会大环境。宋太祖立志“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也曾说过:“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宋真宗写过《劝学诗》。宋仁宗更以文治著称,组织编纂《新唐书》《新五代史》,诗词、古文和理学都有了长足进步。北宋历代皇帝主张尚文抑武,自然会带动朝野上下形成不学无术为耻的社会共识。

北宋王朝从笼络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考虑,大幅增录进士,年均录取量是唐代的十四倍。有研究表明,北宋官员的经济待遇相当于汉代的十倍,唐代的两倍多。这样的高收入,使他们有条件摆脱“稻粱谋”,专注于读书、写书与文化传播。北宋决策层还重视图书事业。大量收集散落民间的古籍,组建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开展图书管理和研究,尤其作为官办图书馆的崇文院,藏书多达八万多卷,学科覆盖面广泛。

对于科技人才和科技发明,北宋决策层是欢迎的。冯纪生进献火药的制作方法,得到皇帝赏赐。高宣制造了八车船,得到官府的表扬。沈括业余研究天文历算,朝廷干脆调他去做提举司天监,专门负责观测天象、编纂历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种激励导向为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毕昇不知不觉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毕昇的职业之谜

至于毕昇的本职工作,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都没有记载,反而让中外学者热议起来。近代学者王国维说,毕昇是个锻工。法国汉学家儒莲说,毕昇是个铁匠。《大英百科全书》说,毕昇是个炼金术士。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宋朝史话》说,毕昇是杭州的一名雕版刻制工人。1981年上映的电影《毕昇》说,毕昇是杭州一家书店的老板。究竟谁说得更靠谱呢?

在《梦溪笔谈》里沈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个江湖术士名叫王捷,犯了事被发配到沙门岛。这个术士有炼金的绝活。有个名叫毕升的老铁匠,当年在宫里帮王捷干过炼金这事。毕升后来回忆说:“王捷的炼金术,就是用炉灶炼,让别人隔着墙鼓风,大概是不想让人知道这里的门道。那些金子其实都是用铁炼成的。刚出炉的时候还是黑的,攒到一百多两就做一个金饼。每个饼分成八块。人们常说的‘鸦觜金’,指的就是这个。”

这里提到的毕升就是个锻工,但是这个老锻工毕升并不是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老铁匠岁数太大,很难在三十多年后的庆历年间还在科研一线搞发明创造。况且锻工的活儿跟雕版印刷没有直接关系。王国维很可能搞混了,而儒莲和《大英百科全书》采纳了王国维的观点,将错就错。

在《梦溪笔谈》的记载中,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排版印刷,技术比较复杂,发明过程艰辛,如果他是锻工或者刻工,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又哪有工夫和闲钱去搞研究呢?就算发明出来了,也很难产生什么社会影响。

相比之下,电影《毕昇》对毕昇职业的设定,虽然是推测,但不无道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初动机很可能是改进雕版印刷技术的缺陷。如果没有刊刻书籍的切身体验,不熟悉雕版印刷的技术,怎能想得到去发明活字印刷呢?从书店老板的身份来看,从事的行业跟图书的雕版刊刻直接相关,有充裕的资金实力和富余时间,能够调动刻工、印工共同参与,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来转化发明成果,确有开展这项科技研究的现实需要。

《梦溪笔谈》记述活字印刷术的原理

关于毕昇研制的活字印刷术的原理,《梦溪笔谈》做了记述。毕昇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的厚度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烧烤,让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上面用松脂、蜡、纸灰混在一起,做成药剂,盖上。想要印刷的时候,就拿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匝匝地把字模排好。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个印版,然后在火上烘烤。等上面的药剂开始熔化的时候,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在它表面。于是,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整了。

印刷的时候,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排字模;这一块刚印完,另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提升工作效率。每个字有好几个字模,比如“之”“也”,这都是常用字,一块板里经常多次出现,一般各备有二十多个字模。字模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做标签,按照韵部进行分类存放。生僻字随遇随刻随烤,很快就能做出来。

沈括坦陈,如果就印两三本,那还不如雕版效率高,但如果要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活字印刷就比雕版印刷快捷多了。

在发明活字印刷之前,毕昇是熟悉雕版印刷的。雕版都是木板刻制的,但毕昇在发明活字印刷时,为何使用泥活字,而不用更简易的木活字呢?

沈括这样解释: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木活字的字模跟药剂容易粘连,一旦排在铁框里,不容易取下来。用泥来烧制字模,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次排版结束后,用火烘烤,使药剂熔化,再用手一抹,字模就会自行脱落,不被药剂弄脏。

当“活字”遇上好时代

正如毕昇不可能凭空发明活字印刷术一样,沈括也不可能凭空去了解毕昇的科技成就。尽管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没有提及他跟毕昇的关系,也对毕昇的个人事迹没有着墨,但他俩之间绝不只是记载和被记载的关系。

不少专家推测,沈括不但认识毕昇,而且关系亲密,也许毕家和沈家是亲戚或近邻。毕昇死后,他的活字技术被沈括的子侄所得。这件事也能说明,沈括和毕昇之间的关系不一般。至少,毕昇长期生活在杭州,而沈括就是杭州人。不管两人关系如何,沈括是立功的。幸亏他在《梦溪笔谈》里写了这段话,才让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术得以流传后世。

1965年,浙江温州出土了一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专家推测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的活字印刷本,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活字印刷本。它出版时,毕昇已经离世半个世纪了。

平心而论,毕昇发明的泥活字,虽然看起来笨重原始,但基本原理跟现代印刷技术相仿。后来,木活字、铜活字纷纷亮相,让活字印刷的材质选择面更大,印制效率更高。因此,坊间对毕昇的评价就有两句话:既是雕版印刷术的革新者,又是现代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先驱。

然而,毕昇的技术革新没有迅速转化为全社会的生产力,在当时,有些大部头著作还是在用雕版来印制。因为泥活字作为一项新技术,还不够成熟。许多人不愿意为不成熟的技术埋单,反而又回到了“抄书”的时代。

毕昇没能借此得到皇帝的关注和士大夫群体的追捧,而是继续默默无闻。在经历了几十年沉寂后,活字印刷术改头换面,逐步传到了世界各地。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图谱中,毕昇有其历史定位。他用大脑和双手诉说着一个勤劳聪明的老百姓如何青史留名,他用特有的工匠精神书写历史,自己也成了这部历史中的一朵浪花。(本文摘自《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 唐博)

关键词: 工匠毕昇 时代的风口 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