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沉潜钻研,践行工匠精神 2021-08-05 19:33:49  来源:解放日报

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复兴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令观众惊艳的力量。例如,河南卫视推出的节目中,从春晚爆红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到元宵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再到不久前的《端午奇妙游》和献礼建党百年的水下舞蹈《红》,都是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赓续地域精神血脉的努力与呈现。屡屡对这些节目赞美、惊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

追溯历史,破解传统密码

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与生俱来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这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敦煌壁画中的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舞蹈《红》采用黑暗背景暗示救亡图存失败的时代下民众的绝望挣扎,又以鲜亮红绸和腾跃向上的舞蹈动作象征共产党诞生以来激昂奋发的精神面貌;《天地之中》取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名,让一群身着宇航服的演员表演太极拳,在太极推手气韵十足的一来一回间推出道家文化的磅礴力量;《唐宫夜宴》以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武曌金简、莲鹤方壶、妇好方尊等镇馆之宝为“吸睛”点,将当地的歌舞、戏曲、武术等元素融为一体,串成一条穿越时空、次元交汇的时间轴,传达天人合一、精诚团结的中华气魄……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创作者还深谙细节取胜的法则,在制作上力求精美严谨。比如,《龙舟祭》演员胳膊上古老的祭祀图腾文身,形象地表达了男性的野性美与阳刚之气。《兰陵王入阵曲》的琵琶演奏者戴着半脸银色面具,传递了兰陵王因貌美每逢作战必戴面具的史实。《唐印》将月下小酌起舞的独舞形式与傀儡戏相结合,在照应李太白名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同时暗合了祭祀背景,兼具盛唐特有的诗意心灵、高度自由和端午本身的严肃庄重。《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由是观之,节目编导深耕历史细节,善于破解传统密码,并结合本土与节日热点,打造出这档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的文艺节目,使其脱颖而出,赢得喝彩。可见,以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旨归,并深入历史肌理,用心体悟,把握历史文化发展命脉,是文化创新类节目题中应有之义。

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

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都离不开现代元素的融入。《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如果说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赋予文化创新节目以“内美”,那么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修能”之用。

《端午奇妙游》采用网剧、网综结合的形式,以四位唐代小妹的视角拉出四条平行且交错的故事线,在形式创新的同时兼具故事性,提升了表现力与想象力。其中,《兰陵王入阵曲》沿用古乐标题,实为全新创作的曲目,用大鼓和琵琶两种乐器演绎出兰陵王跌宕起伏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唐宫夜宴》则在短短5分钟内采用抠像、3D、5G和VR、AR等技术献上了一出视觉奇观。太极表演《天地之中》用3D舞台设计、灯光、音响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营造了神秘莫测的科幻感。

以《天地之中》的设计为例。演员们于一片星河陨石中起手舞太极,本就给人一种浪漫至极的观感,而3D效果下配合磅礴背景音乐出现的齿轮声和俯冲推镜、太极浑圆运转与齿轮轴承转合中显现的张衡浑天仪、转场后从飞船内部向外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等等,无一不给人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在短短的时间内,编导依托现代声光电技术,综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航天的精神内核,提供了丰富、深刻、可视化的艺术样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传达了中国传统美学。

值得注意的是,声光电技术如若运用得当,自有锦上添花之效,但若一味迎合观众对于声色的需求,则难免为博眼球而匠气过重,甚至沦为纯粹“炫技”的媚俗之作。在这一点上,近年来但凡出彩的文化创新节目,都能做到主次分明、“道技合一”,在领悟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对观众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洛神飞天”舞彩色灯光的角度切换是为凸显洛神光辉姣姣的姿容美与灵动飘逸的身段美,水下舞《红》爆发的梦幻气泡是为表达百姓在党领导下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欣欣向荣之态,《天地之中》恢宏激昂的配乐是为烘托振奋人心的神舟飞船“飞天”场景。此外,其他文化创新节目中,如《中国诗词大会》用古典音乐营造悠远纯净意境,《朗读者》用自然舞美布景与清越音效为故事增彩,《国家宝藏》用炫酷的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文物之美……凡此种种,都是依托现代科技有意识地引导观众树立高雅审美品位、培养艺术情操的成功实践。它们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文“驭”娱,让现代声光电技术服务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从而实现精神价值的输出和供给。

沉潜钻研,践行工匠精神

《祈》的意外破圈,再次证明了尊重文艺、精心制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文化创新类节目在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片丰沃温厚的土壤,从中择取一点加以发挥,往往能长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然而,如若创作者缺乏“工匠精神”,只是套一顶文化创新的帽子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不仅吸引不了观众,还易造成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疏离甚至逆反心理。

《祈》的意义其实更在于,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长久地留住大众的目光,唯有沉潜钻研,用心经营,花大成本、大工夫打磨作品,才有可能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好节目。为了能以一技之长还原千年前的中华精粹,舞蹈演员何灏浩在水下泡足26小时,每过50秒换一次气,才做到在水中自如地控制身体平衡,保持舞蹈动作衔接的优美流畅。为了让每一帧画面尽善尽美,整个摄制组每次浸在水中长达两小时,哪怕身体抱恙。同样,为了能在水下起舞,《红》的演员张娅姝先花了整整三年学会了潜水。为保证镜头完整性,工作人员不仅需在每次拉完红绸后迅速游到光照不到的水池角落,而且因水下无法沟通,每拍一条制作组都需上岸交流改进方案,就这样共下水400余次。

可以说,制作团队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是节目吸引观众不可或缺的因素。除了前期摄录的艰辛,《祈》的后期剪辑也精益求精,尤其注重成品视频的整体速度,对快慢节奏的把控近乎严苛。在一次次切换调整后终于使慢的缱绻语境和快的紧张渲染融合自洽。唯其如此,飞天舞的飘逸灵动和水下的凝滞感方能完美结合、相得益彰,酿成水墨般的晕染氛围。《红》的编导严格把关作品的寓意、情绪、控制、布置和调度,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共调整了13版配乐。其实,无论舞蹈艺术语言还是电视艺术语言,都有其表象意义上的能指,也蕴含其抽象意义上的深意。通过团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二者融为一体,使整部作品的逻辑性和流畅度臻于完善,终呈“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美。

近年来,和《祈》《红》等相似的制作精良的文化创新类节目不在少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经典咏流传》等自不必说,“90”后古风美食博主李子柒的走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带货”香道、茶道文化古装剧的播出等,均以用心精美的制作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这表明此类节目的打造已渐成风尚,大众对这类节目的态度也趋向内涵化、理性化。究其原因,离不开优质节目对广大观众,尤其青年观众的情感传递与理性引导。而其中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制作团队坚守艺术理想的初心和持之不懈的态度。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辛勤耕耘的文艺工作者们在文物、歌舞、茶道、美食、服装等各传统领域铸匠魂、塑匠韵、持匠心,才使广大观众发自内心为之折服,并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当下,文化创新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一档成功的节目并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将古代文化和现代技术机械结合,也绝非纯粹为迎合观众而产生的媚俗之作,而是需要团队用心发掘,用情演绎,关注到每一处细节,才能深入传统精髓,用旧瓶酿出新酒,真正做到如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所言之“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并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在复兴传统文化之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郭梅 陈羽茜)

关键词: 文化创新 内美 修能 工匠精神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