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艺术家们竟扎堆于此? 2021-08-19 09:18:27  来源:农民日报

薄荷香文苑里,赵松涛讲农耕相声。

夏日的村落,树木郁郁葱葱,河流穿村而过,小雏菊、紫云英绽放在阡陌间,踏着潺潺水流声,走在静谧的乡间小路上,耳边不时传来啾啾鸟鸣和狗叫声,一派田园野趣。

走进村里,发现这里不简单,杨冬白雕塑工作室、路上有马电影工作室、田耘社相声艺术中心、朱者赤艺术大师工作室……艺术家们竟扎堆于此?

这里是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的林家村,近年来,因为一批艺术家到此居住、设立工作室、开展文化活动而声名鹊起。

2020年,林家村被列为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是众多乡村中唯一主要以艺术文化产业作为振兴路径的村庄。一年多以来,林家村从提升村庄公共环境艺术气息、打造稻田艺术产业、建立公共艺术中心、引进艺术大师等方面着手开始建设,一个“与世界对话的艺术乡村”雏形渐显。

一缕薄荷书香改变了村庄

一个村庄缘何做起文艺“复兴”梦?“恐怕要从一间‘最美农家书屋’说起。”村党总支书记徐永坚告诉记者。

徐永坚说的“最美农家书屋”,名叫“薄荷香文苑”,位于林家村倪马路205号,主人是土生土长的林家村人陈君芳和丈夫张瑞杰。

在搬回林家村之前,他们夫妇在青浦城区经营一间实体书店,书店的名字就叫“薄荷香书屋”。刚开始回村在自家宅基地建房,他们主要是想闲暇时回村住住,也带朋友们来玩一玩,没想到越住越喜欢,慢慢地就成了常住地,每天还得往返城区和村里,接送孩子上下学。

2013年孩子考上了大学,夫妻俩也终于下定决心把运营了9年多的书店关闭,一部分教育类的书捐给了山区孩子们,一些医学、艺术类书籍搬回了林家村的家里。

开书店是因为夫妻二人喜爱读书、热爱艺术,“书店关闭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心里都空落落的。”张瑞杰说,“家里的书闲置太可惜,我们打算开个公益的农村书屋,一个朋友听说后很支持,立马给我们捐了20万码洋的图书。正巧,村里也有人建议可以把村农家书屋的牌子挂到家里来。”

于是,为了“安置”这些书,2015年,陈君芳开始翻建父母的老房子。老房子从里到外按照陈君芳想象中农家书屋该有的样子布置,翠竹掩映砖墙,墙角种满薄荷,竹制栅栏和院门古朴自然,院门旁一株蔷薇枝繁叶茂,颇有小院柴扉的意境;院内的二层小楼,一层为图书、书画展示区,二楼为品茶、阅读区,室内空间开阔,大片的落地窗将满园绿色引入书屋……庭院、书柜都透着和普通村居不一样的气息。

他们本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文化情结,没曾想,2016年,文苑一经开放竟然就火了,“记得有一次小长假,这里招待了30多拨客人,把我们夫妻俩都忙坏了,还叫了朋友过来帮忙。”虽然很累,但是文苑受欢迎的程度也让张瑞杰和陈君芳感受到了被认可的收获感。

这么一家开门见稻田的农家书屋也在口口相传之间,成为了到朱家角古镇旅游的人必来的打卡地,并被众多“驴友”誉为“最美农家书屋”。

“乡村文化圈”渐成气候

如果说回村办书屋对于陈君芳来说,是对家乡的再回归;那么对从小在城市长大、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海归”中医医生张瑞杰而言,书屋的实践则代表了他对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理解与想象。

张瑞杰说:“我有一个理想,除了书屋之外,我还希望约好多朋友聚在一起,有的开服装设计工作室、有的开画室,将各种文化形态引进来,这样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就能‘火’起来。”

林家村位于青浦区西部,和在城市化冲击之下的很多中国乡村一样,林家村留不住年轻人,村中约有70%的房间都空着。但另一方面,阡陌相通、鸡犬相闻的乡村生活,又有其诗意的一面,对城市人群有难以抵御的吸引力。

何不呼朋唤友?于是,陈君芳夫妇邀请艺术家、画家朋友来林家村居住,在增添林家村文化氛围的同时,也为留守村庄的老人带来更多房租收入。就这样,雕塑家、画家、田耘社的相声班子,纷纷在林家村住下了。

雕塑家杨冬白称呼陈君芳为“芳芳”,是最早入住林家村的艺术家。他在村里的工作室名为“问奇客”,陈列着他近些年来创作的雕塑、摄影作品。展出的烟云共养、琉璃山水、浮雕山水、禅意等作品,利用金属、琉璃等雕塑材质的本身特性,在当代雕塑里呈现出一种传统山水的精神和气韵。这一系列作品摆放在工作室内,隔着落地窗户,与窗外林家倪马村的田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相互呼应,给人一种别样的格调和感受。

杨冬白说,他很喜欢林家村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的村落形态,这里所呈现的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作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雕塑学科带头人,他还把一些课堂搬到了林家村,带领自己的学生们来村里创作,介绍自己的朋友们到村里举办展览,还把一些大型的研讨交流会也放到了村里。

上海相声大会创始人、上海田耘社班主赵松涛来到林家村,也是机缘巧合,“一见钟情,芳姐跟我说起家乡林家村风景清丽、村民淳朴,驱车前来一看,果真如此,于是当下就决定定居林家村。”赵松涛口中的芳姐正是陈君芳。比起城里的车水马龙,赵松涛更喜欢乡村的幽静。“田耘社这个名字,原先取名时是寓意耕耘相声艺术,如今却无心插柳,和这田园生活谜之契合。”

赵松涛在村里租下了两栋房子,一栋自己和家人居住,一栋作为田耕社的工作室,把事业和家庭都扎根在了林家村,他还在朱家角镇打造了一个“松涛剧场”,今年3月到7月,还做了一个《党史故事每日一则——赵松涛讲党史100回》的文化品牌,每天在各平台更新一则以快板书形式呈现的党史故事。

每个礼拜,“薄荷香文苑”会举办音乐会、文化讲座、手工艺制作交流等各种文化活动,赵松涛有时间会来到书屋,向村民讲解相声文化,并随口讲几个相声段子让大家乐乐;长期从事中医研究的张医生也会亲自上阵,为村民们开讲中医保健养生知识讲座。

在陈君芳夫妻的精心打造下,“薄荷香文苑”为各界文艺人士搭建起了才艺展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也聚拢了一批艺术家。《金色岁月》书画展、上海书展薄荷香文苑分会场、“稻田音乐节”……一系列高质量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让林家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个具有乡村独特文艺气息的“乡村文化圈”在林家村渐成气候。

关于艺术乡村的畅想

艺术家的聚集为林家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热度和流量,而这也为村庄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机遇。于是,村里开始因势利导。

徐永坚告诉记者,村里正在打造稻田景观环和稻田外街、花园内街、庭院水街,稻田景观环包括稻田栈道、稻田花廊、稻田舞台等;稻田外街包括艺术公共活动中心、艺术大师工作室等;花园内街主要对农户庭院进行美化;庭院水街包括建造艺术桥梁等。

“我们还打算通过乡村文化活动策划,传承林家村船拳、相声等民俗文化,定期开展艺术论坛、展示表演等公众活动,同时根据水稻耕种、成熟、收获三个阶段,每年举行3次大型农耕节事。”徐永坚介绍说。

“我正在做饭,现在作息都受村里人影响了。”4点多钟的晚饭对城里人来说确实早了些,“我7月份刚搬来,生活用品还没搬齐,画作也只搬了一部分过来。”画家朱者赤是林家村艺术大师工作室建成后首批受邀入驻的艺术家,“我习惯晚上创作,白天睡觉,乡村安静的环境很适合我。”这里的工作室是从杭州搬过来的,和他一起来这里生活的,还有他的母亲,“她喜欢农村生活。”朱者赤笑着说。

徐永坚说:“村里已租用农民闲置民居8套,作为文化产业经营用房,计划以现有的4处艺术大师工作室、公共艺术中心为引领,筑巢引凤,把70%的空置农房利用起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扩大艺术影响力。未来我们还会邀请更多艺术家来这里。”

作为第一批入驻“艺术大师工作室”的艺术家,朱者赤对未来充满希望:“既然来了,就有了一份责任,我可不是换个地方画画。”

朱者赤曾经多次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地举行个展和艺术家联展,朋友圈延伸到了世界各地,“来这里的第一幅作品我打算融入一些林家村的事,我可以把那些想收藏我画的朋友带过来。村民老年人多,多喜欢听戏曲,我正好认识一个戏曲圈的朋友,打算把他的团队请过来,给村民唱唱戏,也做一场戏曲类的活动。未来的远景目标,希望能在林家村办成一个像乌镇戏剧艺术节那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节。”朱者赤踌躇满志。

张瑞杰也有一个远景目标,就是在林家村建一个中医药文化园,现在他已经联系母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村里挂牌成立了“五禽戏文创工作室”,中药集市也已经成功举办。

艺术家带来资源、提供想法,村里则负责保障、实施。作为村民致富带头人,徐永坚的目标很现实:“村里已经按照市委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清单,于今年6月底完成了全部建设内容,未来我们将打造林家村独有的艺术文化产业,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村内增加工作岗位、经营性收入、村集体分红等手段,到2022年,力争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5000元以上;通过出租存量建筑、农用地,获得分红收入、税收收入,到2022年,力争村集体收入增收百万元以上。”(周涵维)

关键词: 艺术家们 扎堆于此 工作室 相声艺术中心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