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五环之光:演绎和表达奥运精神 2021-08-19 11:19:20  来源:解放日报

从北京的“无与伦比”到东京的“史无前例”,作为奥运会的重要时刻,开幕式总是万众瞩目。这一刻,没有竞赛,只有流光溢彩的永恒瞬间。

奥运会开幕式堪称四年一度的全球“超级碗”,它是国家、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的绝佳窗口。奥林匹克的宗旨,要为全世界各种文化营造一个相互尊重、包容、欣赏和交流的舞台,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引发的热议表明:如何面向世界成功构建国家叙事,依然是人们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帕帕约安努说,开幕式的主角不是运动员,而是举办国和她的国民。这是特殊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会被人过度解读。在大众眼里,奥运会开幕式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它寄托了国家认同、民族自豪和人类愿景,包含了硬科技,代表了软实力,好比那万众瞩目的巨环闪耀着国家、民族、历史、城市和文化的五色之光。

美学:特征、流变和趋势

自从20世纪初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以来,奥运精神一直是所有仪式活动的生命、灵魂和核心。开幕式作为奥运会最盛大的典礼,肩负着两大功能:一是演绎和表达奥运精神,二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把点火变成仪式后,开幕式和始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圣火传递传统一样,成为一种以圆形体育场为固定场地的节事活动范式:“五环”是符号,“圣火点燃和熄灭”是标志,“运动员入场和宣誓”是程式。符号、标志和程式本身都是没有情感的,赋予其意义才是美。

每一届开幕式,东道主都围绕这些程式化的环节,展开绞尽脑汁的创意大战。例如,仅仅一个圣火点燃,就几乎穷尽了人类的想象:1984年的洛杉矶,一个“太空人”凌空而降,点燃五环;1992年的巴塞罗那,西班牙残疾运动员拉弓引矢,一箭射中远处的火炬台,创造了难以复制的经典;1996年的亚特兰大,身患帕金森病的拳王阿里用颤抖的双手点燃火炬的那一瞬间,是奥运史上的一个感人画面;2000年的悉尼,澳大利亚短跑名将弗里曼站在水中央将圣火点燃,演绎了奥林匹克的“冰与火之歌”;2008年的北京,李宁在“鸟巢”上空,伴随着“祥云”卷轴的徐徐拉开,以空中漫步的方式点燃了圣火……圣火,在开幕式的语境中,不单纯是形式,它本身即是目的和内容,点火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行为,也隐喻了奥运会开幕式中一些最朴素的美学特征:可传递、可复制和可持续。

虽说是镣铐之舞,却也在脱茧而生。从20世纪末开始,奥运会见证了经济全球化的鼎盛和退潮,经历了从大国竞逐的“香饽饽”到过度商业化后的“烫手山芋”时世之变,面对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变化和新Z代崛起的种种挑战,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开幕式在表达“多样性统一”的同时,精准反映着时代、社会和思潮的变迁。

在笔者看来,近40年来的奥运会开幕式,从美学风格上说大致有三个阶段的呈现:第一阶段是1984年到1996年。洛杉矶、汉城(今首尔)、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的奥运会,是以“体育场”为核心的开幕式,即基本还是以体育场为框架策划内容,表演形式传统,制作风格比较典雅;第二阶段是2000年到2008年,悉尼、雅典和北京这三届奥运会,是以“多重空间”为核心的开幕式,即开始尝试打破体育场,追求大装置、大视觉和大制作,例如用“水”和“影”丰富表演空间,风格上凸显华丽;第三阶段是2012年到2021年,伦敦、里约和东京这三届奥运会,是以“舞台”为核心的开幕式,回归小制作,聚焦体育场的中心草坪,影像技术日益流行,表演风格松散,风格简约和强调绿色环保,开幕式分别做成了音乐节、狂欢节和歌舞祭。

不可否认,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分水岭,“鸟巢”开幕式的50分钟,在全球观众面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景观,不仅把体育场传统“人的表演”做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借用“卷轴”的显示屏,带来了影像技术的革命。它对开幕式制作理念的影响至今可见:超大团队的集体表演已不复再现,取而代之的是技术主义的盛行。三维动画技术、数字虚拟成像及大屏高清显示技术的普遍使用。

由繁至简,奥运会的开幕式开始归于平淡。这里有政治和经济的因素,有疫情的影响,更有创意本身的规律。从伦敦到东京,大致可以窥见未来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的一些趋势。例如,自觉运用最新数字影像技术表现创意;大多采用联合团队跨界合作;越来越推崇低碳环保的小制作理念;故事挖掘广泛融入本土元素。不管怎么说,人和技术始终是开幕式的看点和要素,前者构成故事,后者制造奇观。正如本届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1824架无人机表演的“夜空中最闪亮”的蓝色星球、“活动变人形”的50个奥运运动图标,带给人们的感动,既来自形式的恢宏,也来自创意的巧思。

叙事:主题、结构和符号

在开幕式面前,每一位导演都会达到艺术上的极限。他要细致地拿捏人和技术、仪式和表演,故事和场景的分寸,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载体,讲好本土和全球的故事,这对国家、团队乃至个人都是巨大考验。

以往,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团队多由熟悉舞台艺术的舞蹈编导为主,如今,开幕式的导演团队主要由熟悉影像画面的影视导演担纲,这种变化取决于开幕式特有的叙事模式。

主题,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核心价值体现。古希腊对于力与美的追求延续至今,奥运会对团结、凝聚的向往始终如一。每一届开幕式在主题演绎方面一般要处理好三对关系的统一:奥运精神和城市个性,历史传承和时代进步,内在价值和意象形式。成功的开幕式做到三者之间的平衡,才是饱满的。就城市个性,例如,1992年的巴塞罗那,人们汇聚在“永远的朋友”主题下,开幕式则以巴塞罗那城的建立为背景,酣畅淋漓地展示了“奥林匹克海”(即地中海)旁加泰罗尼亚这片“激情的土地”;就历史传承,例如,2004年的雅典,“奥运回家”的主题勾连起从克里特文化到现代奥林匹克的千年脉络,文艺演出用古典的肢体语言复现了神话和传奇;就意象形式,例如,1988年的汉城,主题是“和谐与进步”,主题曲《手拉手》成为开幕式最动人的遗产,那是当年全球的至美和声。由此可见,主题是复调非单一,重要的是表现手段要简单。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提出了“情同与共”,这是一个全球主题,但在意象形式方面,没有找到合适的承载。

文化展示是开幕式的核心段落,开幕式上的表演大多遵循篇章式的戏剧结构,按时间进行线性叙事,最常见的即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结构,即展示一幅表现发展的历史进程到对未来憧憬的全景图。

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幕式,都有堪称华彩的乐章。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再现了希腊民族史诗叙事的能力,其中,“历史的年轮”章节,演绎了从荷马时代到现代雅典的西方文明史,被称作是艺术史教科书式的表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同样采取了上下体的史诗叙事:上篇《灿烂文明》,旨在向世界展现古老文明的中华文化。下篇《辉煌时代》,表现中国对未来的憧憬。五千年文明和百年强国梦,浓缩在短短几个小时的表演中。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则是由“田园生活、工业革命和走向未来”三个章节串联而成,展示了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画卷。除致敬历史外,还不忘展示创意精神,英国人试图打破传统开幕式场景式的框框,植入带着女王跳伞的詹姆斯·邦德、与伦敦交响乐团共演的憨豆先生,通过知名角色的贯穿,把开幕式变成有情节设置的故事,显示英伦文化深厚又不失幽默的戏剧传统。篇章式结构深受电视转播效果的影响,导演把内容分成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时间不长,但都有一个重点,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从而使整个开幕式高潮迭起。

符号,或者说本土文化元素的提炼是叙事的点睛之笔。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元素一般来自三方面:一是神话。具有民族特征的神话是天然的故事原型。二是历史。文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史是绝佳的故事素材。三是器物和图腾。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特征的代表器物和标志图腾。

我们看到,那些成为经典的开幕式,总是根植于本土的精妙表达。雅典奥运会最浪漫的符号是“水”。希腊人用2163吨水,把引以为傲的爱琴海搬进了体育场,会场中央一汪碧蓝清水,奥运五环在激情燃烧,古希腊雕塑在空中神奇组合,历史长河和文明之水交错,那一幕,似梦瑰丽;北京奥运会最神奇的符号是“火”。由29个焰火组成的大脚印,沿北京城中轴线,到达“鸟巢”上空,在奥运会开幕式的现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有了现代的语言和阐释,那一刻,百年梦圆;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符号是“音乐”。开幕式用了类似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以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英国流行音乐演进为线索,串联文学、戏剧、电影等元素,那一夜,魔幻与现实交织。从某种程度上说,本土元素的全球表达,和全球主题的本土叙事,是开幕式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传播:挑战、理解和包容

长久以来,奥运会开幕式是全球媒介事件,凭借电视转播的收入,奥运会也建立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在互联网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开幕式的全球传播,呈现了十分复杂的“交染”效应。开幕式既是文化创意力的比拼,也是对国际传播力的考验。

自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创电视转播以来,奥运会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21世纪以来,奥运会的传播格局和手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东京奥运会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屏幕上的奥运会”,其带来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跨屏传播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因疫情因素,东京奥运会创新了赛事传播方式。首先,因为闭门举行,观众比任何时候都依赖高清屏幕来体验奥运盛会;其次,奥组委主动放松了对转播权的限制,鼓励运动员使用社交网站,运用视频连线,促进了场内外互动氛围;再者,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得信息交换更加频繁,观众介入奥运会的程度加深。东京奥运会官方转播服务商拍摄的画面长达9500小时,首次以超高清制作奥运内容。开幕式中白衣似仙的哈萨克斯坦女旗手,闭幕式里演讲台五环标识上的一只飞蛾,都迅速成为全球热点,引来弹幕无数。

又如,跨文化传播带来的“文化折扣”问题。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所引发“看不懂”的吐槽,撇开主办方自身的原因,也有观众以往对奥运会开幕式的刻板印象,以及对日本文化不熟悉和不了解所致。在笔者看来,东京奥运会在创意上有诸多可取之处。其一,知其文化底蕴。开幕式固然低调、冷感和悲情,但绝不平庸。正如旅日学者指出,森山的现代舞诠释了日本文化中异怪与物哀的一面,在日本文化中,从不避讳死亡,白色象征圣洁和神灵。克制、极简和朴素的审美映射了日本人对于当下和生活的理解。其二,感其奥运情结。开幕式于细微处见传承,开幕式上的木制五环,取材于57年前东京奥运会栽下的树种,“超级变变变”的哑剧表演,隐喻着奥运运动图标始于1964年的东京,于细微处表露出日本人对奥运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奥运精神的传承。其三,悟其思维方式。岛国素来讲究意境之回旋:呼应和传承。开幕式“木之五环”联结的是日之耀(1964年),闭幕式的“光之五环”表达的则是月之辉(2020年)——这种叙事结构,隐约映射着大和民族的思维方式,用日和木展现本土,用月和光表达世界,东京奥运会的两大主题:崛起和团结,在五环符号下达到和谐和统一。不能不说,这样的视觉是饱含情感的,创意是超越自身的。

奥运会开幕式,其实是一场走向世界的探险。形式上,它是一个超级璀璨的碗;内容上,则是一瓢高度浓缩的汤。文化意蕴深厚,历史信息丰富,主题意象多变。掌握和品味其真谛,需要有跨文化输出的软实力,即创新、包容和融合的学习能力;亦要有跨文化解读的软实力,即尊重文化差异,保持开放自信,学会欣赏并理解他人。(金涛)

关键词: 奥运精神 仪式 演绎 五环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