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一水通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08-31 11:10:08  来源:河北日报

在京杭大运河北运河段,香河当地的一句“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进京”,将这条黄金水道早年间“以利京师”的繁盛局面描绘得生动形象。

北运河属京杭大运河最北段,全长120公里,起自天津武清,终至北京通州,流经河北廊坊21.7公里,其中13.3公里位于香河县境内,8.4公里属京冀、津冀界河。

近日,记者沿北运河来到香河运河中心码头。清澈宽阔的河面上,新设的红白两色航标和不时传来的桨声,无不彰显着这里正逐步恢复舟楫往来的昔日盛景。

香河县水务局负责人张立军介绍,6月26日,中心码头顺利举行了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仪式,标志着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段同步实现旅游通航,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

“坐着游船,从中心码头沿运河向北,半个小时就能到达京冀界河。”张立军说。

2019年,我国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大运河北运河段重要的途经地区,香河县迎来了运河治理和京津冀旅游通航的重大战略机遇。

“我们将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作为全县‘一号工程’,坚决扛起主体责任。”香河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香河县与北京通州区签署了《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建立了文化和旅游常态化联动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相关规划,确立了“京畿首驿·如意香河”的旅游形象定位,并按照“通航引领、产业带动、文旅融合、全域发展”的推进思路,形成“一带、三段、两翼、多核”的旅游通航发展格局。

“一带”,指的是以运河旅游通航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发展带。“三段”,即北部森林风貌、中部休闲风情、南部田园风光三个特色风景区段。“两翼”,即运河旅游辐射带动的东西两侧城乡旅游发展片区。“多核”,即以中心码头、王家摆、金门闸等为核心的文旅项目。

香河县因四面与京津接壤,又地处北运河咽喉要道,自古被称为“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如今,担当北运河通航旅游出京第一站的香河,坚持战略思维、长远眼光、全局考量,致力于把北运河香河段打造成为文化精华带、绿色生态带、休闲旅游带和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样板,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片汪洋,润泽京津冀;条条游船,乘希望启航。通过不断努力,如今京津冀运河旅游发展协同机制已初步形成,香河县也组织专家编制了《北运河文旅品牌线路策划书》,推出运河水上精品线路、香河主题精品线路和京冀景点精品线路等近期旅游线路,以及11条中远期旅游精品线路。接下来,香河县将重点面向京津冀游客群,打造该县全域旅游发展高地和门户,再通过5至10年发展,带动香河全域旅游人数提升至1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提升至60亿元。

欣赏了运河通航的繁忙,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地处香河新城核心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一场精彩绝伦的安头屯中幡表演令人颇受震撼。

夕阳下,一根高9米、重10公斤的幡被映衬成一袭剪影,5位表演者一字排开,接力似的将其一会儿颠到头顶,一会儿从头顶滑到鼻尖、下巴,一会又颠到手掌,幡在空中上下飞舞,铃铛随风响动……

“安头屯中幡始于大运河,兴于大运河,跟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香河县文旅局工作人员丁晓彤介绍,安头屯中幡由竹筒、幡面和幡楼三部分组成,起源于隋唐航运兴盛时期,初为运河漕运船工受船帆启发而创造的一种民间杂耍,后融合了杂技、武术等元素,成为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据民间传说,1751年,乾隆皇帝乘船从江南回京时途经香河,对安头屯中幡表演大为赞赏,安头屯中幡会从此名声大振。2008年,安头屯镇中幡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河县也成为我国的中幡文化之乡。

汤汤运河水,悠悠中幡情。北运河流淌千年,不仅滋养了香河儿女,也为后世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塑造着一方百姓的精神乐园。

“我们将以北运河旅游通航为契机,做更多的努力,把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丁晓彤告诉记者,目前,香河县正积极将中幡课程引入香河县中小学,并通过短视频、直播以及定期表演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认识、喜爱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让其在运河文化带上熠熠生辉,焕发勃勃生机。(解楚楚)

关键词: 新台阶 京津冀 通航 旅游发展片区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