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 2021-09-14 14:53:46  来源:吉林日报

日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一直以来,我省注重非遗保护,众多非遗技艺、非遗剧种等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发展,让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点亮了吉林人民的幸福生活。

吉剧

作为最能代表我省的地方戏,每年吉剧在省内的演出数不胜数,戏迷们常常以十分优惠的价格就能进剧院看一场吉剧演出。今6月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中,吉剧成为新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壮大,这个脱胎于东北二人转的地方戏再次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吉剧作为我国新兴剧种之一,于1960年被省委正式命名为吉剧,国家一级编剧王肯、国家一级作曲家那炳晨都是吉剧重要的创始人。大型古装吉剧《桃李梅》是吉剧较早排演的剧目之一,数十年间,《桃李梅》唱遍了大江南北,也让吉剧的名字广为人知。如今,这部吉剧里程碑式的作品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除了《桃李梅》,吉剧还有一大批经典剧目常演常新。1965年,吉剧《江姐》登上舞台,3个月内演出118场,观众达15.7万余人次,在当时创下了吉剧创建以来连续演出的最高纪录;《包公赔情》《燕青卖线》《山乡喜事》等剧目走上银幕,拍摄成为吉剧艺术片并广为流传;《三请樊梨花》《包公赶驴》《一夜皇妃》《关东雪》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奖收入囊中……近几年,吉剧又推出了如《小村故事》《大唐女巡按》《怀德县令》等一批有温度、有力量的新作品。

作为我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吉剧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香飘四野。今年吉剧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极大地鼓舞了几代吉剧工作者,也让新一代吉剧人满怀信心,坚守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继往开来,让吉剧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在上海举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是其中一项主要活动,满族旗袍等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手工艺作品受邀参加活动。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手工技艺,时下,由这项技艺制作出的满族旗袍在全国依然拥有众多爱好者,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满族旗袍也是重要的服饰道具。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中,省级传承人陈玉秋制作的百蝶袍、凤袍、男童常服袍、夹棉女袍与小小满袍集中亮相,展示了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的精妙。

百蝶袍的制作融合了满族旗袍最具特色的制作技法。在服装结构上,百蝶袍采用了中国服饰独有的十字整衣型裁剪方式,大量运用独特的隐形针法,见缝不见针迹。随季节变化,百蝶袍可随时拆卸或更换清洗单领、夹领、皮领,这种领子是在整件旗袍制作完成后单独制作而成,更具便捷性和灵活性,也让百蝶袍既具美观性又具实用性。

满族旗袍不仅是满族特色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凤袍的寓意尤为丰富。具有庄严、华贵、典雅气质的凤袍,图案纹样源于满族传统民俗生活,融合了剪纸、版刻、雕塑的构图元素,面料色彩鲜艳、对比度高,旗袍上大量使用花边镶饰,展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经典和绚丽。

满族旗袍具有较高的袍服领与侧开襟的造型特点。早期衣袍不分性别,袍身瘦长、袖口窄小、装饰简单、四面开衩,以方便人们骑射和渔猎。这些特点在陈玉秋制作的男童常服袍中仍有体现,活态记载了满族先民的生活日常和习性。

夹棉女袍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满族女子常服,采用明黄色底配蓝色、深红、白色花卉,棕绿色枝蔓纹样,辅料选用深绿色镶嵌亮蓝色牙边,整体清新协调,温暖舒适且不失细腻精致。夹棉女袍不仅沿袭传承了满族旗袍的精湛手工技艺,还有现代独具匠心的创新工艺,也让满族旗袍在当今人们的审美和需求中更具实用性。

小小满袍小巧可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创意产品。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满族贵妇袍,属于真衣样式的工艺品,是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的主要作品。小小满袍系列颜色搭配各异,工艺繁复精致,展现了满族旗袍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

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

8月举办的第三届吉林非遗节受到了广大市民与游客的热烈欢迎。步入非遗节展示展售区域,除了精致的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各类美食也是让人胃口大开,走过路过谁不夸一句“真香”!

“辣白菜没了,还有几袋牛板筋!”“明天还有没有了?”“能放多久?吃没了还上哪买去?”在朝鲜族泡菜的展位前,每天都有一大群人排队购买泡菜。

朝鲜族泡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它的制作技艺在2014年就入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原料选择、食盐处理、作料调制等方面朝鲜族泡菜都有独到之处,从而也让这一美食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今年是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第3代传承人金松月第3次参加吉林非遗节。“不图挣钱,都是成本价卖的,就是为了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朝鲜族泡菜。”金松月表示,他们制作泡菜的技法,是家中祖传的手艺,通过进一步摸索和发展,如今已经制作出口味上乘、种类达50余种的泡菜系列产品,每年都会接到来自各地的订单。

草编

日前,当记者走进长春市第五十七中学草编教室时,这里七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已经分组围坐在各自操作台前,看着眼前一捆捆蒲草跃跃欲试。即将开始的就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每周一次的草编课。

草编以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大家不要小看这些普通的草,它们可都是咱们这堂课的主角。”草编课老师钟术英指着教室一侧展陈柜里“清明上河图”“红楼梦中人”等作品介绍,通过平编、绞编等技巧,蒲草能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不同的生活场景。跟着老师的讲解,学生们从“草”学起,向着第一个小目标“平面花篮”进发。“小时候,我们都看过草编的席子、筐,没想到草也能编出那么复杂的艺术品来。”当杨千慧同学展示自己刚刚完成的小作品时,脸上满是自豪,“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更让我们都成为了生活中的小非遗传承者!”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董氏草编技艺的传承人,钟术英师从我省工艺美术大师董丛仁,虽然传承了师父的技艺,但她并没有单纯复制,而是独创了彩色草编、水墨草编,她的作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

钟术英是省内把草编带到中小学课堂的领头人,她特意归纳总结出了12种编织技巧在每周的草编课上传授,长春市第五十七中学也将草编课程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以培养董氏草编技艺的下一代传承人,让非遗真正能够在校园中开花结果。

非遗是可体验、可消费、可学习的,每个人都是非遗传承的担当者。当人们把满族旗袍穿在身上,把朝鲜族泡菜摆上餐桌,走进剧场欣赏吉剧,把草编当作特长爱好……非遗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非遗本就是生活中世代传承、随时代发展的文化精华,让非遗回归生活、扮靓生活,非遗也会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裴雨虹 马璐)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幸福生活 东北二人转 吉林人民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