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2025年1月11日 周六
首页 > 文化 >
文化认同视域下 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 2021-09-22 14:22: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本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是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文化理念、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区分“我”与“我们”、“我”与“他们”、“我们”与“他们”关系的身份标签,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故其不仅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群体认同、个人认同等所有认同的核心,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但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信息传递(包括文化传递在内)突破时空限制、国界限制,加强了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间的文化碰撞与交融,也可不避免地加剧了文化间的冲突,直接或间接影响文化认同中归属感与安全感的坚定性。基于此,为了在冲突影响中保持鲜明的民族品格、独特的民族精神、独有的认同感,近年来国家强调要将扎根于民族土壤的优秀文化、高尚精神渗透于多个层面,要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引领青少年培养、个人发展,以提高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

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发展于体育实践活动的中国体育精神,既是我国体育文化、体育灵魂、体育精髓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弘扬与发展在帮助国民树立正确三观、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同样具有效应。故探索爱国体育精神、竞争与合作体育精神、顽强拼搏体育精神、开拓创新体育精神等的思想来源,以便为中国体育精神的弘扬与发展提供思想支撑,为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提供思想支撑,应是时代发展、社会建设、个人发展的应有之义。

就爱国体育精神而言,其既是刘长春“单刀赴会”的动力之一,是许海峰为中国争夺奥运首金的信心与决心,也是郎平、徐益民等人退居幕后、培育新人的勇气,着重强调为国争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与诸子百家思想有着不解之缘。从为国争光精神层面来讲,其所具有的“国家意识”与“同姓从宗合族属”中的“宗族意识”有着本质上的类似,所包含的价值观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所体现的价值观高度一致,所表现的道德意识、社会制约意识与“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中所呈现的道德取向、约束力有着较高的契合性。从无私奉献精神层面来讲,其所具有的大局观与“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所表达的大局观不谋而合,所含有的理想信念与“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朝闻道,夕死可矣”中所表现的理想信念具有趋同性,所展现的追求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先秦思想中所传达的追求具有重叠性。

就平等法治体育精神而言,其一方面强调的是平等开放理念,即期望通过体育竞技活动诠释不同国家的信仰、追求等,并在诠释过程中实现文化的碰撞、发挥文化独特的影响力,消除国别、种族、追求、信仰、性别等方面的歧视,推动世界民族的团结。这与“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平等性特征有着高度重合性,与“刑无等级……罪死不赦”的无差别对待有着共同追求。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遵纪守法”,即体育竞赛场上的规则、要求、法需要严格遵守,体育竞赛场上的法治权威不可挑战与忽视,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脱离法治轨道,以便做到以法促公平、以法护公平,捍卫体育纯洁和捍卫人性尊严。而这与“法之必行”“为天下位天下,而非私天下之利”等思想中强调的法治权威性、执法公平性、法治执行力颇有渊源。

就竞争与合作体育精神而言,其是一种辩证统一精神,既期望人们于竞争激烈的体育过程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改造自我,继而促进个人、体育竞技、体育事业向前发展,又期望人们于团结协作、互信互助、分工合作中增强人与人、人与团队、人与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自身的集体荣益感、向前的动力,进而推动个人、体育竞技、体育事业向前发展。故从某种程度来讲,竞争与合作的体育精神既是“当仁不让于师”的自我争取、竞争性前进,也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协同发展。

就顽强拼搏体育精神而言,其关注的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即运动员能否在训练场上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勇于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完美诠释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的拼搏精神,能否在比赛场上稳住“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心态,做到敢打敢拼,贯彻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理念,强调的是运动员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这很难说它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等逆上精神的发扬,“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自强不息精神,“人皆可为尧舜”“万物皆备于我”等超越精神的弘扬,也很难说它不是“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等不屈精神的传承,“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万物负阴而抱阳”等绝境求生精神的贯彻。

就开拓创新体育精神而言,其是指从事体育行业的人员不应固步自封、自大狂妄,拘囿于自己的世界,也不应邯郸学步、囫囵吞枣,取得半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而是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纳众家之长,锐意创新,突破行业桎梏、打破国界屏障,提高自我专业能力,推动体育竞技与体育事业创新发展。显然可见,这与道家静因之道,与“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等思想,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惟进取也故日新”等理念,与“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观点一脉相承。

但仅从理论上溯源中国体育精神的思想,不对中国体育精神的思想来源进行继承、创新,不将中国体育精神作用于实践,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中国体育精神的弘扬与发展,拘囿中国体育精神的引导作用、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民众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强中国体育精神的弘扬与发展。

一方面,将以本土文化为根、外邦精神为枝的文化弘扬、发展理念贯彻于中国体育精神弘扬、发展实践之中,以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其一,以“体无常轨,言无常宗,物无常用,景无常取”“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等创新理念为指导,积极吸取国外优秀体育精神,扬弃已有体育精神,丰富、创新我国体育精神;其二,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社会发展需求,适时充实我国体育精神内涵,及时剔除其中落后的一部分,以为体育人才培养、国民三观塑造提供正向精神指导;其三,以“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等理念为指引,批判性地继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将我国传统体育精神中的精华纳入到现代体育精神体系。另一方面,以体育课堂为主渠道、以课程思政为主要手段,扩展中国体育精神弘扬、发展的路径,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其一,将诸如太极拳、五禽戏等民族传统体育引进体育课堂,丰富体育课堂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其二,创新“体育+思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

(原兴照,山东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孔晨,山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原兴照 孔 晨)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体育精神 思想溯源 爱国精神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