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我思故我在 人是文化性动物 2021-10-09 13:48:57  来源:解放日报

在我们的世界里,大到政治外交,小到饮食偏好,文化的身影无处不在。文化究竟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对于文化“二字”有着这样的解释:文,交叉的花纹;化,教化施行。交叉的花纹隐含着文化所具有的整饰意义,教化施行又强调了文化与实践的紧密关系,这样的解释凸显了文化长期以来对人类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一般也都认为,文化是在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产生和发展出来的。

在《文化性动物:人类的本性、意义与社会生活》中,作者罗伊· F.鲍迈斯特却认为,文化其实先于人类而存在。文化不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类进化的目的,是大自然选择了人类这个物种去适应文化。当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反过来也改造了自然。

我思故我在

人是文化性动物

长久以来,我们普遍认为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是实际上,文化现象却不但存在于人类世界,而且普遍存在于动物世界之中。早在1959年,就有学者发现日本猕猴群体有洗红薯的习惯,这被视作文化的产生和继承。时至今日,文化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不过,任何物种所拥有的文化都不能与人类文化的丰富和复杂相提并论,独特的文化塑造了人类,因此理解人类的需要、思想和行为等心理活动,自然也离不开文化,我们甚至可以说,文化是深刻理解人性的一把钥匙。

《文化性动物:人类的本性、意义与社会生活》(以下简称《文化性动物》)的作者,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伊·F.鲍迈斯特(以下简称鲍迈斯特)。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往往需要从理解作者开始。因此,在真正开始探讨本书的内容之前,我想先讲讲这位社会心理学大家的故事。

鲍迈斯特是当今久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深耕于社会心理学领域30余载,发表了超过500篇论文,著有30多本书,广泛而丰富的研究经历成就了本书丰满的羽翼,在书中你会读到几乎有关人类生活全方位的丰富案例。然而在丰满的羽翼下,是“离经叛道”的筋骨,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鲍迈斯特始终扮演着“叛逆者”的角色,当别人都认同一件事时,他就要质疑。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自尊运动”轰轰烈烈,人们都相信高自尊会带来成功,而鲍迈斯特就站在风口浪尖,梳理研究证据,直接提出高自尊和很多人们坚信的积极效果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击碎了高自尊的神话。

不同时代的思想者,从亚里士多德到阿伦森,都把人称为社会性动物,而在《文化性动物》一书中,鲍迈斯特大胆地提出,我们生活在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三重世界里,人本质是文化性动物,在这里,他依然保持着“叛逆”的本色,分享了很多大胆的、打破常规的设想和理论,对于文化和人性进行了独到、丰富而深刻的解读。

何其相似乃尔

人的欲望与文化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人就开始了欲望的索求之旅,从食物、自我保护、金钱、权利,到爱和归属等。“生命是一团欲望”,叔本华曾这样总结道。寻根溯源,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构建在欲望之上,而人的欲望之复杂是令这个星球上所有其他生命难以望其项背的。尽管如此,对于如何理解人的欲望这一问题,我们似乎仍然可以借助文化这把钥匙一窥究竟。

人类的欲望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可能正在于人的欲望可以被文化所塑造。

鲍迈斯特在书中这样写道:“文化教会我们不谋求事情本身,而谋求事情之外的收获。”捐款捐物、爱心助学、保护环境、帮助他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公益行为每天都在悄然发生着,人们为什么想要这么做?是什么让人们产生了这样的欲望?《文化性动物》就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文化通过将某些活动定义为有价值的活动——从而激励人们想要去做那些对于文化有益的事情。比起鼓励自私、懒惰的文化,注重教育、慈善的文化将会更成功。

从公益行为延伸出去,我们可以将目光转向人类生活更为重要的一个领域——道德,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背景。“所有文化都有道德,尽管道德的规则不同,却有许多广泛的相似之处。”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遵守道德有时会让我们无法为自身谋求利益,这与动物的天性相悖,但绝大多数人类却都严格遵守着这样的道德。通过对于归属需求、内疚和罪恶感的讨论,鲍迈斯特发现,“文化有时必须要求人们为了群体和谐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道德因而是文化引导人类超越其天性自私或个人利益冲动的重要工具”。

成功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观念,人们所追求的,始终是被文化所重视的事物。从文化的角度看,很多人类的欲望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合理解释,这是鲍迈斯特希望带给心理学家和所有读者新的启迪。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更生活在文化之中,尽管文化是无形的,文化对人的欲望的塑造却是真真切切的。

万变不离其宗

人的思考与文化

谈到思考,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言犹在耳。抛却世间万物,似乎唯有思想是可以确定的存在。当人类思考的时候,思想就产生了,但是,人为什么要思考呢?在《文化性动物》中,鲍迈斯特指出,人类思考的本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参与文化。但是,联系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思考,我们总能敏感地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这样的差异使得借助文化来理解人的思考变得更加复杂和令人迷惑了。

“人们需要记住,文化差异仅仅是文化重要性的一小部分内容。”“在所有文化中,大脑的构成方式几乎都是一样的。”鲍迈斯特又一次站在大众洪流之外,为我们指着对面的大路。抛开差异性,不同文化之间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心理学家曾发现,东方人在思考时更加注重联系和相似性,西方人则更注重制定规则和原则,例如,笔记本应该和铅笔放在一起,还是应该与杂志放在一起呢?东方人更倾向于选择铅笔,因为二者存在联系,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选择杂志,因为两者都是书面材料。从表面上看,差异显而易见;然而从思考的本质来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同文化在一个连续体的不同点上找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每种文化都是独特的”。

从规矩定方圆

人的行动与文化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规则,然而,究竟有多少人会遵守这些规则?如果说我们是严格遵守规则的社会性动物,显然并不符合实际。从本质上讲,人类的行动始终遵循着一定的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的严格程度却各不相同。

鲍迈斯特指出:“社会性动物仅具有最基本的规则意识,而只有作为文化性动物的人类,才能把规则理解为独立的存在,人类还可以质疑规则的合法性,质疑某些规则是否适用于当前情况,并且论证改变规则的可能性。”规则的作用是约束行为,人类对规则却有着十分灵活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规则本身并不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重要的是规则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而意义正是文化所赋予我们的礼物。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的很多行为,你也许经常会扪心自问:这样做有意义吗?意义产生于语言,语言产生于文化,人类能够在抽象意义的基础上做很多事,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鲍迈斯特发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利用意义等无形的力量来塑造不同个体的行为,诸如通过法律,能够使系统发挥魔力(如知识积累、劳动分工等),并使成员们普遍得到更好的生活。

长久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探索,想要深刻理解我们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类更幸福地生活。通过阅读《文化性动物》,我们可以触碰到人类行动背后的文化力量。鲍迈斯特对行动的意义进行研究后发现,“为了改变指导某人行动的意义,暂时转换到低层次的意义通常是有用的”。假如学生正在为考试而感到焦虑,十分担心考试会毁掉自己的生活,家长或老师其实可以引导他把考试看作只是在纸上做标记的一种任务来完成。

在《社会性动物》中,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谈到,他之所以跨入社会心理学的大门,是被人类最令人兴奋的方面所吸引:爱、恨、偏见、从众和利他主义,等等。而在《文化性动物》中,鲍迈斯特则对这些方面的更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究。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是人类创造了文化,我们是文化的主人,而在鲍迈斯特的眼中,我们其实是文化的“仆人”,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甚至是人类本性最为深刻的原因。(张艺捷)

关键词: 文化性 动物 饮食偏好 文化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