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非虚构作品双子星奖得主赵瑜:《一碗面里的乡愁》是思考食物与人的关系|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 2021-10-17 14:19:07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10月17日上午在成都安仁举行,来自河南的作家赵瑜凭借《一碗面里的乡愁》荣获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作品双子星奖。《一碗面里的乡愁》完全有别于他历经十五年创作的“深情三部曲”。

授奖词中写道:赵瑜善于打捞庸常生活中蕴藏的内涵,由细微处入笔,写下生活以及记忆中那些富含意趣与意义的光亮碎片,他在书写的过程中,深入现实与时代的肌理,感受其温度。他的书写既有人文关怀,又有向传统文化寻根的意味。

赵瑜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因为华语作家奖设置是1975年1月日出生的作家,我是1976年的,好像获得了青年作家终生成就奖,感到特别幸运,特别惶恐,像一个打酱油的人不小心地挤进来。”颁奖典礼结束后,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赵瑜。

颁奖现场

持续阅读鲁迅沈从文郁达夫近十五年

将他们前半生生活状态呈现

封面新闻: 能谈一下你历经十五年创作的深情三部曲吗?因为那些文学大家留给读者的印象都是在文坛挥斥方遒,有的以笔为刀,有的也的确是多情的,关于深情这个角度,其实是非常罕有的。

赵瑜:鲁迅、沈从文和郁达夫的三场恋爱,的确有差异。鲁迅先生是含蓄而被动的,而沈从文是深情的,至于郁达夫兄,基本是痴狂的。但是,从恋爱的角度上来说,三个人都认准了一个对象,并终于走入婚姻。这就是一个深情的开始。深情三部曲的命名,也和我写作的时间有关系,我持续阅读这三个人将近十五年,终于将民国时期他们的前半生的生活状态呈现,这对于写作者的阅读史来说,也算是一种深情的投入。所以,“深情三部曲”算是一个双关的用语,其一是指恋爱中的三个人,都有深情的部分。其二是指我写这三个人的时候的投入程度,是深情的。

封面新闻: 这种写作其实是不讨好的,甚至很苦的,因为既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又要不落入俗套,这其中你做了哪些努力完成了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赵瑜:写作有一部分是阅读的副产品。一个写作者首先是一个阅读者。关于深情三部曲,其实就是我阅读鲁迅先生,沈从文先生和郁达夫先生之后的一个赠品。我2006年因为工作的变动,从内地到了海南《天涯》杂志工作,时间突然变多。这是我读鲁迅书信和日记的开始,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为了打发时间,专门挑枯燥的图书来读,也是一种自我训练。没有想到,越读越开心。一开始我是把鲁迅先生当作崇拜对象来读的,后来读得久了,很熟悉鲁迅的衣食住行,觉得他就是我一个朋友。再后来,读得反复了,会有想要介绍自己的朋友鲁迅给别人的冲动,觉得,鲁迅就是我的一个哥们儿。这样的阅读经历,我相信不少作家都有。他们长时间阅读一个,终于把一个陌生的作家读成了哥们儿。所以,如果阅读到了非常熟悉的地步,那么,写作这个主题是必然的。但是在动笔的时候,会很犹豫,的确存在一个落入俗套的问题。我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是想把一个严肃的人在纸面上复活。比如恋爱中的鲁迅最大的野心就是将鲁迅先生拉下神坛。

封面新闻:每到春天,你都会去湘西凤凰一趟,是因为深入写沈从文而爱上了那里吗?

赵瑜:有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两次凤凰。有时长住,有时短住。凤凰古城如今非常的商业化,但是早几年的时候,凤凰还算安静。我是2006年第一次去湘西行走,在凤凰古城前后住了有十几天。那一次,我是沿着沈从文先生1934年回湘西的路线,重走了一遍湘西。也是在2006年,我决定在凤凰买一套房子。当时刚刚辞去了一份工作,是想在凤凰做一个小客栈,然后写写小说,读读沈从文的。没有想到购房后不久,我便接到了《天涯》杂志的工作通知。正因为有一套房子在凤凰,所以,我每年都要去一两次,有时候去凤凰是看房子,有时候,去凤凰就是单纯地想到沈从文先生的墓地那里坐上一下午。鲁迅、沈从文以及郁达夫的故居我都去看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生活在水乡。然而沈从文的成长史是最为传奇,也最吸引人。

《一碗面的乡愁》

鲁迅个性中的的热烈

就体现在“恋爱中的鲁迅”这部书里

封面新闻: 在深情三部曲中,你融入了个人成长史、思想变化史以及时代的内容,这是否是你想区别与以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赵瑜:主要是这三本书创作时间的跨度有些大。每一个人的人生十五年,我相信都会经历一些观念的扩容或者调整。所以,我很感谢时间带给我的这些变化,我把这些变化用在了书写上。如果不是时间跨度这么久,我是说如果,我很多年前便开始写郁达夫,那么,我相信我从道德上会对郁达夫进行批判。然而,2020年开始写《恋爱中的郁达夫》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人到中年,很多界线模糊,被拉伸,或者延长。所以,我更喜欢这样的一种态度来书写一个远大于我们时代的人。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写作与时间的关系。而写作者注意到了个体与时代的关系,那么,他笔下的内容便会更可信一些。

封面新闻:你曾经说过:在创作深情三部曲之前,没有打算从恋爱的角度写鲁迅,当时就是想写一个“好玩儿的鲁迅”,是后来经过尝试,才确定了现在的角度。能谈一下这个过程吗?

赵瑜:的确,一开始我是想写一个人间烟火味十足的鲁迅,或者说是一个丰富而好玩的鲁迅。但是在创作之前,我阅读到了浙江文艺出版社很早期出版《两地书原信》。也就是说1930年代鲁迅出版的《两地书》,因为隐私等考虑,鲁迅先生删除掉了很多内容。而浙江文艺出版这个足本的《两地书原信》,让我看得哈哈大笑。我觉得,我应该对比一下,鲁迅先生到底删除了什么。正是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我决定,我要写一个“恋爱中的鲁迅”,可能我们之前对鲁迅先生有误解,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看到一个活泼而无赖的恋爱中的鲁迅的形象。所以,这是我当时欢喜地动笔的原因。

封面新闻: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越来越多的人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鲁迅,你会用哪几个词?为什么?

赵瑜:鲁迅先生在大众传播的层面应该是:深刻、通透和犀利。而在我个人的阅读范围内,除了以上这几个认知领域的词语以外,我会补充这几个词语:幽默、热烈和独立。深刻、通透和犀利,鲁迅先生的文章处处透露出这些气息。鲁迅永远不过时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他所批判的人性会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下去。所以,现在的互联网,鲁迅先生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网红或IP。而我所补充的几个词语更能增加鲁迅的趣味和饱满度,他幽默是特指他与人的交往中,会让人觉得他十分有趣。这一点只需要读一下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即可。而他的热烈就体现在“恋爱中的鲁迅”这部书里,有心的读者看一下便可知晓。而独立是鲁迅先生最为可贵的品格,他不止是在经济上,思想上,哪怕是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从这一点来说,鲁迅是一个真正具体现代文明常识的人。

《一碗面里的乡愁》不是对单一食物唱赞歌

而是思考食物与人的关系

封面新闻:此次您获得华语青年作家奖双子星奖的是非虚构写作《一碗面里的乡愁》,以往有很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比如《舌尖里的中国》,你创作《一碗面里的乡愁》的初衷和缘起?

赵瑜:我是一个非常坚决的面食爱好者。然而,不巧的是,我有十年生活在只吃米饭的海口。地理位置的变化,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食物与人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我的胃部接受的食物的变化史,也是我视野扩大的一部分。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饮食文化差异在我身体里的强烈对撞,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对食物单一的嗜好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对个人的束缚。所以,中年之后,我写这部《一碗面里的乡愁》,并不是对一种单一食物唱赞歌,而是思考食物与人的关系。这算是一部文化散文集。

封面新闻:关于通过美食写人、写这世间情感,此前梁实秋、汪曾祺等大家都有传世之作,你觉得自己的写作手法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赵瑜:散文写作都是个人史。我与同代人的写作的区别可能不大。甚至还会有同质化的嫌疑。然而,与梁实秋和汪曾祺老师他们这一代人写美食的文字,应该是不同的。因为成长经历和时代的内容略有差异。我写下我吃过的食物,其实就是写下了这个时代的某一个切面。而这个切面只属于我所生活的时代,这样的文字需要像从河水里打上来的水一样,澄清一下,那么,我们才会更清晰地看到水的颜色,沉淀物的数量,等等。

封面新闻:你是河南人,因为工作曾定居海南十年,你记忆中河南开封一碗面的乡愁,能谈一下吗?

赵瑜:是的,工作生活的变化,对一个人来说特别美好。我2002年曾经在深圳工作过半年,现在想来依然是非常美好的半年。2006年,我因为机缘巧合,到了海口工作。2015年底,我调动工作回到郑州。在海南的十年,其实就是乡愁的十年。开封是我的家乡,我对开封的印象其实是一种悠闲的破败感。那些小巷弄里住着的原居民,与时代的进步毫无关系。他们生活在一个很慢的节奏里。这在我当年在开封上学的时候,就有特别深刻的记忆。

我记得最为清楚的细节是,那些小巷弄里的居民,早上起来,一只拿着刚刚倒掉的尿盆,一只手拿着刚买的油条。怎么看都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剧的剧情,然而,那就是1990年中后期的开封的生活。我在郑州工作了八年以后,才离开郑州,后来又回到郑州。但中间无数次有过在开封的湖边买一套房子养老的想法,主要是喜欢那个小城的生活节奏。开封的面食最有名的小笼汤包,以及黄家老店的包子。我更喜欢早晨时,街边露天摆着的羊肉汤大锅。冬天时飘着雪花,但也不影响口感,觉得喝一碗羊肉汤,一整天都有用不完的力气。

封面新闻:你经常来成都吗?成都也是美食之都,很多传统美食也孕育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你的成都之行有什么安排吗?

赵瑜:成都来过几次,但不常来。每一次到成都,都觉得这真是一个非常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街上到处是吃吃喝喝的地方。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到了成都可能都不想再离开。我今年暑假曾去了一趟西藏,返程的时候,在成都做了一下停留。主要是吃东西。这次来成都,除了领奖,我还有一场读书分享的活动,是成都的友人徐晓亮先生帮着张罗的。在宽窄巷子的三联书店。大概是18号的晚上。

封面新闻: 能谈一下接下来的写作计划吗?还是继续非虚构写作吗?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入围华语青年作家奖?

赵瑜:我最近几年的写作偏向于小说和散文。接下来是有一个虚构的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非虚构的散文,也会继续写下去。因为从今年起,我到了一本叫《散文选刊》的杂志做副主编,编散文的原因吧,也要写一点散文来回应我的阅读。我这部新出版的《一碗面里的乡愁》是一册散文集,能入围华语青年作家奖,的确是一种幸运。当然,美食与文学本来也关系密切,可能题材也算是吸引人吧。

封面新闻:对当下的青少年写作文,你有什么建议吗?

赵瑜:中国当下的中学生的作文是另外一套封闭的审美,所以,作家的建议往往未必适用。但为了长远的写作训练,我想对中学生们说的是,最好放弃应试作文中的好词好句,要在很小的年纪学会忠于自己身体感受的表述方式。每一个写作者,在开始写作的时候,都是身体写作,靠眼耳鼻舌身意等身体的本能来体会一切。青少年时期,如果就能开始忠于自己的本体感觉,写日记,写读书笔记,那么,未来至少在审美上,有一个非常好的积累。

关键词: 一碗面里的乡愁 食物 作家 青年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