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霜降寒意深 人间至此秋色尽 2021-10-23 09:49:30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寒意渐重,秋风渐寒。不知不觉,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将过去。10月23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到来,这是一个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而天气渐寒始于此时。值得一提的是,霜降时节并不意味着会“降霜”,而是意味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中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其意为: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刘孝昌

“重阳过后,就是霜降了,这时最大的气候特征,就是昼夜温差大。白天还算秋高气爽,到了晚上就寒气逼人。于是在此时,旧时成都的嬢嬢们,已经拿出了烘笼,提上床去烤了。”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描述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人迎接霜降的画面,仿佛缓缓铺开在眼前。

取暖神器烘笼提上床

一不小心要“打梦脚”

寒意渐浓后,打开社交网络平台,“穿不穿秋裤”仍是网友们在打趣争论的话题。在阴冷而潮湿的成都,怎样熬过霜降之后的漫长冬日,的确需要不少民间的智慧。在那个没有空调、羽绒服的质朴年代,由竹子编成的“取暖神器”烘笼,让不少年纪大的老人熬过了冬日的刺骨寒意。

“霜降的时候,晚上就已经很冷了,寒气从脚底下漫上来,冻得人直哆嗦。当年的老成都家里,这个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必备烘笼,晚上就将烘笼提到床上,可以暖被窝,免得睡觉的时候僵手僵脚。”

烘笼

刘孝昌说到,成都本地的烘笼一般用竹子编成,里面有个倒扣的泡菜坛子盖子或土巴碗。将木炭或木块燃烧后,红红的炭火放到烘笼里,就可以取暖了。旧时成都基本都用木炭,做饭后剩的余火,就可以放进烘笼里,帮助一家老小度过寒冷的长夜。“那个时候物质还是很匮乏的,一家人几个娃娃盖一床被子,贫苦人家几乎全靠烘笼来取暖。”

成都有一句方言叫做“打梦脚”,本是指人在睡梦中不受意识控制的用脚踢蹬的行为,在川话中又指头脑糊涂,做事不集中的状态。而在床上烤烘笼时,最怕的就是“打梦脚”了。“一不小心踢翻了,那就把铺盖都烧着了。所以那时的打更匠,在夜晚就会沿途叫喊:‘要把烘笼提下床哦’。”当下,随着空调、电炉等取暖设施的普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成都街头已经难觅烘笼的身影了。“现在都没有这个东西了。”刘孝昌感慨到。

羊肉、红薯、柿子飘香

晚秋的美食可别错过

霜降的来临,受到影响的不只是感到冷意的人们,还有在地里生长的农作物。“霜降一道,狮子山、凤凰山那一带的农家们就忙着挖红薯了,因为红薯受了霜就坏掉了,不能吃了。”

晚秋的节气,自然也要抓住秋日的尾巴,享受在这个季节收获丰硕的美食。天气渐冷后,成都的街头巷尾就开始飘荡着烤红薯的香味。成都有名的麻羊,也开始从周围的郊区陆续向城里出发,眼看冬日就要到来,就能喝上一碗滚烫鲜香的羊肉汤了。

“那个时候,成都陆续也有卖羊肉汤的了,旧时城区的东南西北门上,四条大街都有羊肉铺子。同时,卖烤红薯的小摊贩们,就挑着担子开始叫卖了,陶罐一掀开,烤的香甜软糯的红薯还冒着热气,满街都是香的。”

此外,在霜降节气,民间还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且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于是,吃柿子、煲羊肉、吃鸭子等等,都成为了“秋贴膘”的首要选择。

“天气一冷,连睡觉的方位都要改变。‘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说的就是睡觉卧倒的方向。因为古人认为秋冬属阴,头朝西睡可以安养阴气。”刘孝昌说道。

关键词: 我们 节日 口述 民俗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