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如果文保专业人力不足,是否可依靠当地社会力量呢? 2021-10-29 15:11:05  来源:河北日报

十月间,一场罕见大雨,让素有“古建第一大省”之称的山西接受严峻考验——

据上报到山西省文物局的信息,截至10月11日,1783处文物出现险情。其中国保176处,省保143处,市、县保661处。而受损数量最多的,是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就是那些几乎“无保”的古建。

对受损情况稍作梳理我们便会发现,类似晋祠、天龙山石窟、解州关帝庙崇圣寺等国保以及省保受损并不太重,施救也相对顺畅。而受损最严重且后续施救保护困难的,恰恰是低级别文保单位和那些几乎“无保”的古建。“同木不同命”“同砖不同运”——可以说,一场大雨,冲刷出中国古建文化遗产“无保”领域的普遍困境。

在我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县级以下还有大量文物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它们尽管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号加身,其实也入了国家文物的“户籍”。

古代建筑,主要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在长时间持续雨水环境中易受损,墙壁等易形成坍塌,瓦面也会出现渗漏……历史上,传统古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主要通过每年“岁修”,勤于维护,保证屋面不漏雨、地面排水顺畅,从而有效地延年益寿。一旦缺乏管护,长时间中断修缮,其毁坏就会积重难返。

平心而论,这些年,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古建等易受损文物的生存状况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其改善更多集中在那些耀眼的代表性古建遗产上。业内人士介绍,以前的文保资金管理体系,简单说就是“国保”由国家出钱,“省保”由省里出钱,“市县保”由市县出钱,而那些尚未定级的古建原则上由当地政府负责,但其大量散落于偏远乡野,常年无人看护维修,生存现状岌岌可危。

级别高,保护力度大;级别低,保护力度弱,甚至无从保护——这是当前文保领域的普遍困局。其实,文物虽有级别差异,但本质上并无“贵贱之别”。“物以稀为贵”,常见的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价值。毕竟,对于那一方土地而言,乡土之上的古建虽然残破,但往往意味着文化底蕴的凝结和乡土情怀的体现。

近些年,文保资金体系有所调整,总体向低级别文物倾斜。比如,2019年实行的新版《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省级及省级以下文保单位,也可从国保专项资金中获得支持,不过比例有限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省保以下的古建,其保护依然主要依赖于地方。

然而,古建保护是个系统工作。不但需要设备、技术,更需要人力、资金等支持,这背后是一整套完备详细的配套机制。对于基层而言,难在推行和落实。仅就人力而言,省级层面的文保人员尚且十分匮乏,更遑论基层了,那些低级别或无级别的古建文物在日常保护中根本无法关照到位,这是普遍现象。

如果文保专业人力不足,是否可依靠当地社会力量呢?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业余人员因缺乏专业文保知识和意识,难以及时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很多古建位置偏远,而且当下很多村子已成“空心村”,仅剩年老体弱的留守村民而无力承担文物保护之责。

显然,从常态化文物保护角度而言,仅靠各级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积极鼓励各地政府出台配套激励、奖补政策,努力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但是,如何让这些社会力量愿意把目光投向低级别古建呢?这样的参与能否达到文物保护的预期呢?文物保护需要的是持久性,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是一刀切。在引入社会力量层面上,恐怕还有一段漫长的磨合之路需要走。

如今,大雨已止,北方寒气来袭。许多文物古建的修缮,只能留待来年。期盼文保征程上,有更多人愿意为那些“无保”之宝们,在狂风暴雨中撑起一把伞。(龚正龙 )

关键词: 文保专业人力 社会力量 山西 文物局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