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科幻博士后姜振宇谈“元宇宙”热潮:保持定力,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2021-11-18 15:11:06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不管人们如何理解、定义、解释“元宇宙”,但有一点是统一的:人类的存在将会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信息化、线上化。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家尼奥·斯蒂文森在他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metaverse。虽然斯蒂文森对这个网络世界是持批判态度,但metaverse这个词本身却不胫而走,并在近30年后成为爆红全球的词汇。这不是《雪崩》作者尼尔·斯蒂芬森本人预料到的。2021年10月30日,尼尔·斯蒂芬森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说:“有件事现在越来越乱套了:Facebook要涉足元宇宙这件事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用了我在《雪崩》中创造的一个词而已。我和Facebook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或者商业联系。”

科幻小说中的概念成为出圈热点,甚至朝向现实发展的案例,在科幻史上屡不鲜见。比如星际航行等。对于从科幻小说里被抽离出来成为当下热点的“元宇宙”,科幻界人士也有自己的高度关切。

11月18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科幻文学、科幻产业与想象力教育研究专家科幻研究专家姜振宇。姜振宇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在著名科幻研究学者吴岩门下攻读科幻博士,是国内第一位科幻博士。现就职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是专职博士后,兼任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客座研究员,也是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专业评委。

姜振宇发表的《赛博朋克的跨洲演变:从菲利普·迪克到陈楸帆》《赛博朋克与数字时代的生活经验》等论文,思考深刻、全面,言之有物,在业内深有影响。

姜振宇

“人成为元宇宙的一部分,还是元宇宙是人的一部分,这两者差距巨大”

在姜振宇看来,元宇宙的确是相关技术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上的一个爆点,但是其中也不乏商业巨头为了自己的利益所进行的商业营销成分。人类在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时刻不要忘记,现实生活是主题,是基座,“元宇宙”再强大,也是人类的工具,而不是相反。人类在发展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构建虚拟现实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要保持线上和线下生活的平衡,都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好的,而是需要特别修炼的。避免现实生活被虚拟世界过度蚕食,高度警惕和防止人性被自己构建的工具系统异化。”姜振宇强调,“人成为元宇宙的一部分,还是说元宇宙是人的一部分,这两者差距巨大。”

封面新闻:目前流传最广的“元宇宙”定义是:在高速通讯的基础上(5G),通过VR、AR、物联网IOT、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边缘计算等技术打造一个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面有各种生活场景应用(包含游戏、支付(区块链相关的技术,NFT、DAO、智能合约、DeFi等)、教育等等),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有各种活动,就是类似于现实中人的活动搬到虚拟世界中。你理解的元宇宙是怎样的?

姜振宇:在我看来,“元宇宙”实际上是一个“土概念“,并不新鲜,也不是从零开始。它确实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但已经是一个被反复讨论、研究、倡导,并且无数人正在努力推进的方向了。

封面新闻:它比我们当下的网络世界有哪些显著不同?

姜振宇:它与当下既有的互联网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取消了人与网络之间的“界面”——我们现在进入网络,尚且需要借助PC、 手机、平板或者其它设备,这些设备共同的特征,被欧洲人极为精到地描述为“黑镜”。这些“黑镜”因此成为将肉身的我们与无孔不入的信息世界区隔开来的媒介——元宇宙将使得这些媒介/界面变得不再可见——并不是取消了,而是集成在了头戴式的虚拟现实设备上。

封面新闻:“元宇宙”这个词让不少初次见到它的人会感到有紧迫感。这个词字面上好理解,但具体指什么,还是需要探究一番。

姜振宇:“元宇宙”这个词是新的,但其实它要做的事儿,并不新鲜。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对以往“虚拟跟现实结合”技术的二次提升。比如这几年有一些大的IT公司做的“全真互联”“万物互联”“超元域”,都差不多。早在十几年前,AR、VR、区块链等相关领域都已经开始积累。这些最终以“元宇宙”概念的方式引爆。这么一引爆,搞出了大新闻,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现代营销案例。之所以让人觉得有紧迫感,是因为在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担心自己被落下的焦虑感。

对有效信息的收集、辨认、判断能力需求更高

警惕人的信息素养差别进一步拉大

封面新闻:刘慈欣担忧互联网、赛博朋克会导致人类过度沉溺虚拟世界,从而失去向真实的星辰大海进军的动力。你有怎样的思考?

姜振宇:我担忧的方向是:互联网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差别分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然给人类带来很好的福利,比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准确度,以及获取资讯、信息的自由度。但其实,人们获得有效信息的门槛却是变高了。因为信息的过度爆炸,也导致对有效信息的收集、辨认、判断能力需求更高。如何利用互联网作为工具,而不是被这个工具所反向捆绑,这是现代人的信息素养。拥有这个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门槛还是较高的。如果你没有这个信息素养,那就很可能被大数据算法喂养,被包裹信息茧房里难以自拔。信息产品一个接一个。微博玩明白了,抖音和直播出来了。等你把抖音和直播玩明白了,元宇宙来了。这个玩明白就是能掌控它而不被其控制,有的人用几个月就能玩明白,但有的人就需要 三年。这种信息素养的差别,显然能深刻影响到人的生命质量。所以,人与人的差别会被进一步拉大。这是值得忧思的。

封面新闻:我看到有人在网上发言说:“如果元宇宙不是圈钱,真搞出来了更可怕。现在的人连刷短视频都戒不了,真要是搞出超级虚拟现实,后果更吓人。到最后,大家都得给几个虚拟现实公司打工,每天辛勤工作,省吃俭用,就为了到虚拟空间给自己小人换个皮肤,爽一下,想想就可怕。”你如何看待这种担忧?

姜振宇:其实互联网怎么玩,怎么适应,如何高效使用之,并防止成为其受害者,确实是一门需要琢磨的学问。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人跟网络、线上的交流越来越多,其实相关教育也应该跟上。像我,每天有大量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完成的,而且以后只会越来越多。如何与人交流,而不是吵架,不是一言不合就拉黑,如果看视频获得精神愉悦且有自制力,而不是刷视频到天昏地暗头昏脑胀,如果保持线上和线下生活的平衡,都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好的,而是需要特别学习和修炼的。川大有位做“数智人类学”研究的徐新建教授,在他看来现在微信几乎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如果谁要把你的微信号封了,那就不单是虚拟财产的产权问题,而简直是一种赛博空间里的人格伤害,并且会带来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麻烦。想想将来,你的生活空间都数据化,如果你的元宇宙数据存在被人攻击出现问题,你会是什么反应。

封面新闻:你觉得我们当下对“元宇宙”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才是合宜的?

姜振宇:AR和VR技术和互联网肯定会继续向前发展,更加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个大势是人就算想阻挡也阻挡不住的。一些巨头大公司做一些商业推广,有足够成立的行动逻辑和自身利益诉求,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行业相关人士,尤其是相关决策人士,还是要冷静观望,保持定力避免盲目跟风,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分清楚哪些主要是成功的商业推广案例,哪些是真正值得做的。

当科幻概念在出圈

科幻作家可能会焦虑“饭碗还保不保得住”

封面新闻:元宇宙(Metaverse)这个词来源于一本科幻小说,在1992年出版的由尼尔·斯蒂芬森创作的《雪崩》。作为科幻研究者,这部小说在科幻史上的位置是怎么样?

姜振宇:《雪崩》的中文版本将 Metaverse 翻译为“超元域”,这个翻译可能比“元宇宙”更加准确,因为它包含了“Meta”这个词中蕴含的“附丽、超越、扬弃”的意义,试图导向的是对既有物质环境——特别是空间——的信息升维。许多这一概念的拥趸在介绍其来源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地过度吹捧这部小说在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中的历史地位。这一流派中,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1981)、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1984)已经珠玉在前。诚然《雪崩》也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经典作品,但过度夸大它的文学史价值实无必要。

封面新闻:像元宇宙这样的概念被科幻作家提出之后,它会不胫而走,超出科幻范畴,用更复杂的内涵。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姜振宇:科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传统,在过去两百年间都在非常热忱地思考科技会带来的根本性的改变,然后再通过想象和创造,来尝试描述这些改变。现在这种科幻概念“破圈”的情况,大概说明两方面的事情,一是说这种思考不再是以前人们经常认为的杞人忧天或者胡思乱想了,现实当中的科技确实正在带来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根本性的变化,此前科幻作家们的想象和虚构,可以作为今天所有人理解未来、应对未来的资源库。第二就是,当许多科幻作家们经常说“现实正在变得越来越科幻了”,实际上是焦虑科幻作家们的饭碗还保不保得住。当所有人开始关心这一小撮作家们在二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之前讨论过的问题,科幻作家们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稍微提前一点意识到问题存在;而真实历史当中的实际状况,其实总是远远超出作者们的估计。他们也要去重新理解当下的现实社会发展、文化更新,以及背后的不同逻辑。

关键词: 牵着鼻子走 定力 科幻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