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专访四川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散文组组长蒋蓝:获奖作品能代表近三年四川散文整体水平 2021-12-27 22:33:48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即将迎来2022崭新一年之际,12月27日晚,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获奖名单对外公布。凌仕江《蚂蚁搬家要落雨》、李银昭《一册清凉》、沈荣均《天青色等烟雨》三部作品是其中“散文”类别的获奖作品。这三部获奖作品有哪些特色、优点?四川散文创作的现状和未来如何?获奖名单出炉之后,封面新闻第一时间连线专访到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散文组组长、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作家蒋蓝,这也是他第二次参加四川文学奖的评审工作。蒋蓝为我们深入分析了三部获奖的散文作品,并从整体上分享了他参与本届四川文学奖评审的感受。

“不管是评奖秩序、评奖细则,都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

封面新闻:这次您参与四川文学奖的专业评审工作,并担任其中散文组的组长。请您谈谈参与这次评奖的整个过程的感受呢。

蒋蓝:此前我已经当过一届四川文学奖的评委。这一次参加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的评审工作,我的感觉是,不管是评奖秩序、评奖细则,都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组委会考量到很多细节,包括评委们的入场阅读时间,入场时间,讨论的方式,等等细节都做了极其细致的规定,以保重最大程度的公平公正。评委们提前一个月拿到参评作品,拥有了对作品充分阅读的时间,而且集中在一起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完成这次评选。坦白说,这次来参评的不少作者,我们评委都不太认识,也没有打过什么交道。

封面新闻:沈荣均《天青色等烟雨》、李银昭《一册清凉》、凌仕江《蚂蚁搬家要落雨》这三部获奖的散步作品,您是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散文组组长。请您分别为读者讲述一下,在评审们看来,它们各自的优点、特色都有哪些?

蒋蓝:沈荣均《天青色等烟雨》这个作品,评委们的评价普遍比较高。沈荣均通过文物的角度,打开一个另外的想象空间,表现出了强大的学识和文学想象的修复能力。这个作品的完成,难度很大,但作者完成得比较好,充分展示了散文这门文学体裁的文学想象与细节能力。李银昭《一册清凉》的特点是一字一句,扎实前行,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书里面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描述,应该说抵达了生命体验的深处。所以,这部作品也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凌仕江《蚂蚁搬家要落雨》是写自己家乡,整个修辞、体验感悟,都非常出彩。他通过个人的写作,让散文进入到一个公共领域,激发了我们很多人面对故乡的一种共有情感。

“乡土散文叙事是四川散文的强项”

封面新闻:读这些参评作品,您有怎样的阅读感受和总体评价?这次评出来获奖的这三部散文作品,你认为能代表近三年(四川文学奖三年一届)四川散文取得的成绩吗?

蒋蓝:这次我担任散文组的组长,其实也相当于一个召集人。在前一轮二轮我都一直在听大家的意见。等大家的意见都已经非常明细和清楚的时候,我表达了我的看法。参与这次四川文学奖评选的散文总共有25部。我认为我们评出来的这三部散文作品,是代表近三年来四川散文的整体水平。此外,我还想说的是,这次参评的这25部散文作品很多都是乡土题材。可见乡土题材在我们四川,写的人很多,好作品出得也很多,可以说乡土散文叙事是四川散文的强项,但值得提醒的是,它也可能会成为我们四川散文继续向前突破的一个瓶颈。如何在乡土散文叙事领域开拓更多的写作视角,避免同质化,我认为是值得大家下一步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部获奖的散文作品是什么内容?来深入了解一下吧

《蚂蚁搬家要落雨》

作者:凌仕江

广西师范出版社

2018年11月出版

这本书的写作跨度近二十年,从结构上,分为老屋、嫁妆、江湖、麦田、陪伴五个章节,情感激越却冷静克制如暗流涌动,意境开阔但细节分明似针芒闪烁,仿佛一曲苍凉雄浑、深沉幽怨的现代乡村交响乐。凌仕江把其形容为“持续贯通血脉的写作”。该书的50余篇散文,以“老屋”“嫁妆”“江湖”“麦田”“陪伴”为单元分为五个小辑,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这既是作者的故乡,也是四川人的故乡浓缩,深情的笔触、富含细节的观察、诗性的文体,成就了一部充满诗性话语与蜀地红壤构造的“纸上建筑”。

凌仕江是70后,出生在四川荣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并以高原为文化背景的系列散文崛起于文坛而引人注目。同时,他心中眷恋着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时刻不忘对故乡的深情回眸。他在尽力挥洒才情书写青藏高原的同时,也以优美的语言、睿智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书写故乡。凌仕江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第六届老舍散文奖、全国报纸副刊散文金奖等大奖。已出版散文集十余部。多篇作品成为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一册清凉》

作者:李银昭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出版

来自四川盐亭的60后作家李银昭,是四川资深媒体人,在文学写作上,深耕散文,收获不小。其中,单篇散文《别如秋叶之静美》还曾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一册清凉》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生命的温润”“秋叶静美”以及“站立的风景”,收入散文作品27篇,计20万字。2020年8月8日,封面新闻曾刊发作家马平为《一册清凉》所写的评论《一半灼热,一半清凉——李银昭和他的散文集〈一册清凉〉》。马平在文中这么介绍李银昭这本书:“他把他近年创作的散文录为三辑,就像一张报纸分割出来的三个版面。一版诉说生命湿润,如玉,在清凉里琢磨。一版描摹秋叶静美,如诗,在清凉里吟诵。一版呼唤风景站立,如画,在清凉里闪动。”

关于书中的“清凉”一词,作家凸凹在评论文章《文章温度与清洁叙事》中指出:“其实,关于温度,银昭自己就告诉你了,她是大事。否则,他怎么会将这部集子命名为《一册清凉》呢?清凉,就是一种温度,一种让人神清气爽、给精气神以大力量的温度。李银昭总是那么精神,充满古老岷水的活力,因为他身体的九宫格即便在空气被酷热成固体的环境中,也循环着一册清凉。《一册清凉》是作者对清洁精神的叙事,或者直接就是清洁自己在叙事。清凉一词在书中出现多次,不知不觉透露出了作者的个人喜好。其实,除了温度本身,色彩、形态、气息、声音、道德也是温度——尤其是清洁,这更是一种温度。在李银昭这里,最美丽的温度是清凉。清凉与清洁,她们是近义词,也就是有血脉联系的近亲。”

《天青色等烟雨》

作者:沈荣均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沈荣均关于中国古陶瓷文化的一系列美文。作者从个人的古陶瓷收藏和鉴赏经验出发,以富于散文性的随意笔调和诗人的细腻感觉,以馆藏和民间珍藏的一件件古陶瓷作为叙述对象,通过对高古土陶、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清官窑的鉴赏导引,带给读者有关东方古陶瓷艺术的独特审美体验。作者游离于古玩鉴赏和文学随笔之间,对于高古土陶、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清官窑等文物进行鉴赏。作品以馆藏和民间珍藏的古陶瓷作品为叙述对象,不拘泥于文物技术细节和枯燥的常识,侧重于东方手工艺精神的智慧解读。独特、新鲜的审美发现,使我们自由徜徉于三千年陶瓷文化中。独特的鉴赏角度,贴近生活的情感,酣畅淋漓的行文和十足的文艺范,带我们认识一个有温度的陶瓷世界。

2020年9月28日,封面新闻还刊登了作家周伦佑为该书作的序文《天青色等烟雨:青花瓷的诗意》。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周伦佑认为这本书是沈荣均“以自己已经形成多年的逐渐趋于成熟的散文叙述方法,对古陶瓷收藏和审美鉴赏这一新的题材域的一次开拓与尝试。”周伦佑提到“沈荣均不仅写诗,写散文,而且喜欢收藏,在青花瓷收藏和鉴赏方面,已有十多年的阅历,在眉山乃至四川收藏界,算是一位后起的青花瓷鉴赏家。沈荣均的老家四川洪雅县是个古韵余香,民风古朴的地方,沈荣均曾在洪雅县桃源中学任校长多年,对家乡的风水人物有很深的感情。作为这些具有审美品位的洪雅先人的后代,沈荣均在诗歌、散文写作,以及青花瓷收藏、鉴赏方面,自然受到了先辈审美情趣的滋养和浸润。以上谈到的这些先天的人文山水因素和后天的综合文学素养,必然体现在沈荣均平时的写作中,也必然会体现在这本散文集中。”

作者以其丰沛的情感温润的目光,深度进入那些承载先人信仰和哲学精神的陶瓷物件内部,在高古土陶、宋代青瓷、元代青花和明清官窑之间做了一次独特的审美巡回,重构了往昔那个泥土与火、器物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华夏文明、东方智慧以及手工技艺背后的精气魂魄,在陶瓷作品与其相关的诗词书画、逸闻趣事、沧桑正史等等之间的千古对读、相互阐释中,迸发出生命和诗意的奇光异彩。宏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饱满的细节,自由灵动而又不乏节制的笔触,将当代人的内心体验与传统中国的文人雅趣奇妙融通,尽显散文艺术之美。

关键词: 散文 获奖作品 专访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