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历史上松江的戏剧活动是怎样一番活跃景象? 2021-12-28 15:50:19  来源:文汇报

引子

2021年4月28日,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调研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高度肯定松江“戏剧之乡”品牌创意与建设成绩;6月1日,全国首家区县级儿童青少年戏剧家协会在松江成立;6月22日、23日、25日,松江区联合多家单位推出的大型红色题材原创话剧《侯绍裘》《渔阳里的“大人物”》《共产党员雷经天》先后与观众见面;7月29日,教育部公示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拟立项项目名单,上海戏剧学院与松江“上海根故事工厂”校地合作项目《“中国戏剧故事工厂”创新实践与探索》入选;8月25日,上海市文旅局公布2021-2023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以“戏剧之乡”建设成果参评的松江区新浜镇榜上有名;10月25日,中国剧协小剧场戏剧创演人才培训班在松江开班,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名小剧场相关编导演和管理人才;12月12日,大型原创儿童音乐剧《寻找耳朵的小棕熊》在松江新浜镇文体中心上演……

一条时间线,一根发展轴。在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进程中,“上海之根”松江正倾力打造闻名全国的“戏剧之乡”,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松江区委、区政府对“人文松江”建设的全力推进,也离不开一个为“戏剧之乡”奔走忙碌的身影——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松江区文联主席、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陆军。27年前,陆军为家乡松江起了“上海之根”的别名,已成松江“第一名片”;三年前,陆军从上海戏剧学院第二次回乡兼任松江区文联主席,服务于“五大新城”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汇聚贤达,频推举措,松江“戏剧之乡”品牌建设风生水起,引人关注。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张裕(以下简称“张”)松江打造“戏剧之乡”,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松江历来人文荟萃、文脉昌盛,文化积淀深厚。位于松江中山小学的唐经幢刻有以歌舞形态礼佛的图案,是早期戏曲在松江萌芽的生动记录。自唐以降,历史上松江的戏剧活动是怎样一番活跃景象?

陆军(以下简称“陆”)松江作为“上海之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不仅是“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影视之都”,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戏剧之乡”。中国戏曲成熟于宋代,其时松江的戏曲活动虽无记载,但流行于本地的“说话”“鼓子词”“诸宫调”“唱道情”等形式,已有了以说唱、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艺术要素。到了元代,松江演出兴盛、名伶辈出,更出现了以陶宗仪、夏庭芝为代表的戏剧理论家。明代,松江剧坛在江南文化的影响之下,不论是传奇创作、戏曲评点还是蓄养家班、园林演剧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绣襦记》《焚香记》和“博山堂三种曲”等由松江剧作家创作的传奇流传久远,享誉剧坛。进入清代之后,《长生殿》盛大排演,洪昇亲临松江指导,历三昼夜始毕。在戏曲理论的著录上,晚清以降,则有“江南曲圣”俞粟庐的《度曲刍言》面世。民国的松江剧坛热闹纷呈,松江成为远近闻名的“滩簧码头”,为1941年本地滩簧“申曲”发展成沪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新中国成立以来,松江戏剧更是人才辈出,作品丰硕,很多中国戏剧之“第一部”均出自松江人之手?

陆:是的。松江是沪剧的发源地,这里走出了文牧、徐林祥等一批优秀剧作家;塑造了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等艺术形象的经典沪剧《芦荡火种》就由松江人文牧创作,后来被改编成京剧《沙家浜》。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戏曲《定心丸》、中国第一部反映拨乱反正举措的沪剧打唱《一张电影票》、中国第一部反映抗疫主题的话剧《护士日记》,都出自松江人的手笔。这些作品中,流淌着松江人的血液,蕴含着松江人的情怀,也体现着松江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先进文化过程中的思考。

张:松江早就有“小戏之乡”的美誉,先前的“小戏之乡”与如今的“戏剧之乡”有着怎样的血脉渊源?

陆:1949年,松江本土剧作家徐林祥将连环画《瞎月工伸冤记》改编成大型方言话剧并搬上舞台,为松江群众戏剧的自编自演开创了先例。徐林祥毕生从事反映农民和农村题材的戏剧、曲艺创作,创作过《红烧鸡》《新嫂嫂》《篱笆边上》等百多个戏剧、曲艺作品。他带领松江新五乡文工团,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小戏作品,每年都在各类赛市上获奖,松江逐渐被誉为“小戏之乡”。上世纪80年代,我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在松江有过长达13年的戏剧创作与辅导的经历,除了《瓜园曲》等7部大戏之外,还创作了以《定心丸》为标志的一大批小戏,松江“小戏之乡”声誉日隆。

机制灵活

让戏剧创作人才近悦远来

张:松江运用灵活的机制,创造性地成立了由您担任院长的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在这一平台上,孵化推出了哪些戏剧作品?

陆:在创作方面,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共设置了两个平台,一是松江历史名人题材系列戏剧。话剧《徐阶》(《大明四臣相》)业已上演,2018年至今又完成了话剧《董其昌》《陆机》《陶宗仪》以及戏曲《春申君》等4部剧本;二是松江现代人文题材系列戏剧。已完成话剧《护士日记》《侯绍裘》《渔阳里的“大人物”》、儿童音乐剧《公鸡下蛋》《寻找耳朵的小棕熊》等5部剧本。前后10部剧本中,有8部获得包括国家艺术基金、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在内的多种项目资助。这10部剧本中,《大明四臣相》《护士日记》《董其昌》《公鸡下蛋》《陶宗仪》《渔阳里的“大人物”》《寻找耳朵的小浣熊》等作品已上演,《侯绍裘》已预演,并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张:为了吸引更多青年戏剧人落户松江,松江如何“筑巢引凤”,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与戏剧创作的“梦工厂”?

陆:前些年成立了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松江基地,今年又成立了上海戏剧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松江孵化基地。在这一基地上,上戏毕业生姜睁峥成为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的在编员工,由这位年轻人担任制作人,一系列松江人创作的戏剧剧本被搬上舞台。同时,上戏编剧学博士推出了《明清时期松江昆剧演出研究》等学术研究成果,编剧学博士生陶倩妮的话剧《渔阳里的“大人物》孵化成功,今年6月在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大剧场首演。更可喜的是,我们还成功引进了上戏高编班校友、山东省青年拔尖艺术人才常勇来担任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副院长、松江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这位在戏剧创作与历史文化研究方面都有较多成就的年轻人正在人文松江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张:为了培养年轻的文艺创作者,您还倡导成立全国首家“区儿童青少年戏剧家协会”。

陆:戏剧要繁荣,要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而娃娃是由学校的老师们培养的,老师们要对戏剧有兴趣,才能带动娃娃喜欢戏剧。在我的倡议下,今年6月1日,松江区儿童青少年戏剧家协会成立。这一全国首家区县级儿童青少年戏剧家协会得到了区教育局的全力支持。领导亲自发动,以学校为理事单位,由全区245个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推荐会员,通过各个学校的老师在自己学校建立戏剧社团,全面推进戏剧教育。同时,松江民间的青年剧社也正蓬勃兴起,柒加青年剧社是老牌戏剧团队,演出经验丰富;松江西外学校的西外戏剧中心、松江青年律师协会的青律剧社,都有戏剧作品问世。

张:今年10月,中国剧协小剧场戏剧创演人才培训班在松江举办,这一全国性的戏剧培训活动为何能落地松江?

陆:近年来,小剧场戏剧以其大胆的探索精神、新颖的表达形式,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上海作为中国戏剧的重镇,在小剧场戏剧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此次培训班落地松江,既是对松江作为“戏剧之乡”建设的肯定,也为更好地建设“戏剧之乡”培养了人才,指明了方向。来自全国近50名小剧场相关编、导、演、管理人才参加了此次中国剧协小剧场戏剧创演人才培训班,大家围绕当下戏剧发展状况和前沿理论、戏剧传统与创新、剧本创作、导演探索、表演实践、职业道德与权益保护等相关主题展开研讨培训。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上海剧协名誉主席尚长荣,原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著名剧作家王俭,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著名戏剧家伊天夫、著名导演徐俊等行业内重量级专家学者,带来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戏剧精神大餐”。

“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

让松江农民学会写剧本

张:最近,松江一群从未写过剧本的“泥腿子”,经过短短8天的学习,竟自编自导自演了34部小型戏剧,其中7部登台展演,我在现场观摩了演出,很多作品的艺术质量出乎我的意外。您和您率领的教学团队给这55位松江农民施了怎样的“魔法”?

陆:哈哈!哪有什么“魔法”,是我们运用了一种比较科学的编剧教学法——“百·千·万字剧”编剧法。2016年,我们正式推出“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后,先后在上戏、北京大学、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开展编剧专业研究生教学与研究,工作坊先后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如今,“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光在上海教育系统就举办了5届,很多学员之前从未写过剧本,但他们“倚杖攀援”,从简短的百字剧开始写作,逐渐掌握剧本写作技巧,进而能独立创作完整的大戏。就最近的成果而言,学员中的课堂作业有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和向建党100周年献礼重点影片等,收获颇丰。“编剧荒”已困扰中国戏剧界多年,或许“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的推行,能为发掘更多有才华的年轻编剧尽绵薄之力。

张:“百·千·万字剧”编剧法因其科学性、速成性,在戏剧界已享有盛名,您最初是如何“发明”这种编剧法?

陆:“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作为一种编剧训练方法是以上海戏剧学院70多年编剧教学传统为基础,结合我数十年创作、教学与研究成果提炼出来的。说起“百·千·万字剧”编剧法,最初源于我读大学二年级时在上戏学报《戏剧艺术》上发表的第一篇分析“重场戏”写作技巧的的小论文《怎样写好一场戏》,以及参加工作后撰写的第一篇探讨剧作构思要领的创作札记《小戏要有“绝招”》,这两篇小文章成了我三十多年后创立“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最原始、最本真、最直接的种子:“绝招”说,是百字剧的核心基因;“重场戏”说,则是千字剧的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又强调一部大戏必须要有两三场重场戏,所谓的“重场戏”其实就是“千字剧”。有绝招的“百字剧”,使大戏有了好的“戏核”,它能发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如果“戏核”不好,便如草籽只能长出小草。检验“百字剧”好与否的标准,就看编剧同行能否根据这“百字剧”创作出一部好戏;制作人是否愿意为此而投资;外行人看了是否觉得有意思。到了“千字剧”的训练环节,编剧则要过三个关:一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譬如让公鸡下蛋,让一条流浪狗改变一个人的生死观,等等。也可以适用于重大题材创作,譬如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一个山沟沟的女人要从日寇威逼下保住八路军的孩子。二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譬如问陌生人帮忙点支烟,给老人让个座,竟惹出天大的麻烦事来。三是无事生非,譬如小品《张三其人》。闯过这三关之后,编剧要在没有戏的地方写出戏来,在有戏的地方写出好戏来,在有好戏的地方写出思想深刻、照应前后、生发出人意料的剧情的“戏外戏”来。我还常给学生讲一句话编剧法:一个人为了达到一个可以理解的有难度的目标(动机),采取行动(动作),遇到障碍(冲突),抗衡对垒厮杀(包括与自己的较量)直至高潮(危机、绝招),在变化与成长中向同时代人贡献戏剧人独到的识见(意蕴)。

张:今年7月公映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湾改编》,在影片的片头和片尾字幕中,特别鸣谢了“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而您担任了该影片的顾问,听说该影片的编剧王玮正是“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的学员?

陆:王玮旁听过一次、又正式参加过一次“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影片《三湾改编》剧本是她与合作者共同完成的心血之作。影片中的一个人物应该是她的工作坊课程作业《山伢子》中生发出来的。戏里的山伢子在战争打响之前,偷了老百姓的一只鸭子,面临被军法处决的绝境。山伢子的父亲被地主打死,死前唯一的愿望是吃上一口鸭肉。毛泽东了解山伢子的悲惨往事,因此,把银元放在老百姓的鸭棚上,救下了山伢子,也呼应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创举。“好剧本是庙堂的经,是渡河的船,是生命的光,是戏剧与影视人的柴米油盐”。这是我给井冈山西江月电影文化馆写的一段序言。好的戏剧影视剧本,要凸显人性的张力和信仰的光芒。

张:“百·千·万字剧”工作坊能使专业编剧、戏文系学生获益匪浅,但短短两个月时间,能让“泥腿子”也能当编剧,非亲见而难以置信。

陆:今年11月14日,“戏剧之乡”松江首届“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在松江区图书馆作结业汇报时,7部作品轮番登台,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教授观看后感叹:“见证了奇迹。”压轴出演的戏剧小品《内衣》,讲述了松江某小区4楼的一件时尚内衣掉落到3楼的君子兰花盆里,初次进城务工的小保姆妮子为了取回女主人的内衣,与3楼的保安叔叔之间发生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颇具戏剧巧思,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专家认为,这一戏剧小品有在省市级戏剧比赛中夺奖的实力。通过“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内衣》的编剧王永军和他的好多同学都实现了飞跃式的跨越。戏剧传承发展,人才培养先行。我希望通过独特的培训方式,为松江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热爱乡土、乐于奉献的戏剧创作人才,构建戏剧创作人才梯队,创作出一批具有艺术高度和生活温度的戏剧新作,传承、普及、发展和壮大“上海之根”的戏剧文化。

连台好戏为历史留痕,作时代回声

张:今年6月,在迎接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松江戏剧人接连推出了大型红色原创话剧《侯绍裘》《渔阳里的“大人物”》和《共产党员雷经天》,不同题材,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你作为创作者、组织者,是否有什么独特的考虑?

陆:推出三部红色题材戏剧,其实我想要说三句话。第一句话,通过《侯绍裘》来实现。侯绍裘是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写侯绍裘,有三种考虑:第一种,是文献剧。可以写侯绍裘短暂的一生,从松江二中写起也好,从南洋公学写起也好,一直写到他壮烈牺牲。原原本本,娓娓道来。第二种,截取侯绍裘生命中的高光时期,挑出几件事,写他为革命做出的贡献。第三种,将侯绍裘短暂、热烈、绚丽的一生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寻找这一个伟大生命中最有思想力、对今天的共产党人最有启示意义的部分来组织戏剧构架。应该说,这三种方式都可以写。但我们选择了第三种。写1920年侯绍裘在南洋公学时投身革命、探索真理、追求光明的一段铭心刻骨的历程。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一个主题,或者是我们对党的一个浅显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而且走过了100年的辉煌历程,并愈发显示出她的生命力,那是因为,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

通过《渔阳里的“大人物”》说的第二句话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最坚实基础的支持。而通过《共产党员雷经天》想说的第三句话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也要归功于共产党人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勇于纠偏纠错的勇气与智慧。

张:除了《侯绍裘》外,另外两部由松江人创作的《公鸡搬家》和《寻找耳朵的小浣熊》原创剧作今年也都刊登在国内唯一一本登载戏剧文学本的国家级杂志《剧本》上,松江的戏剧创作,可谓硕果累累。

陆:是的。如果说,我是从新浜走出来的第一代戏剧编剧,《公鸡搬家》的作者俞月娥则是第二代,她先前创作的儿童音乐剧《公鸡下蛋》获得过第34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奖。更可喜的是,新浜第三代戏剧工作者也已崭露头角。杭艳是土生土长的新浜人,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去参加一些堂会,对戏剧耳濡目染,今年她的第一部编剧作品《分手》亮相舞台,受到肯定。而编剧新人陆琲琲的处女作小剧场话剧《梦想清单》也于今年12月26日在松江新浜镇首演。

张:一个小镇,去年上演《公鸡下蛋》,今年刚刚上演《寻找耳朵的小棕熊》,马上又要推出《梦想清单》,下一步准备推什么?

陆:12月12日,儿童音乐剧《寻找耳朵的小棕熊》在松江新浜镇文体中心首演,编剧是松江新浜镇的媳妇、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杜冬颖,演出班底都是松江本地的青年艺术骨干。这部戏讲述一只由“十全十美”玩具公司出品的小棕熊,由于工人的失误,它被少缝制了一只耳朵。遭到抛弃后,它千方百计寻找可以帮自己修复耳朵的人,并在结识重情重义的小裁缝和乐观的玩具伙伴后,重新找到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亲子教育是永恒的话题,爱和善良是世界上最动情的力量,希望更多的创作者能够关照现实,用戏剧的力量滋养心灵,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公鸡下蛋》与《寻找耳朵的小棕熊》都是大型儿童音乐剧,下一步,我想再组织创作一部大型儿童音乐剧,由此构成“戏剧之乡”儿童剧三部曲。

张:松江要将一镇的“戏剧之乡”变为一区的“戏剧之乡”,区委区政府是否有具体的举措?

陆:有。就最近来说,按照区领导的指示,我们正在做两件事。第一,利用全区17个街镇的剧场,打造“一镇(街道)一剧”。具体实施办法,一是挖掘现有资源,将已获得良好口碑的近十个戏剧作品进行属地化转换;二是结合街镇的实际条件与相关需求,量身定制,创作排演新的剧目。我们希望经过多年努力,争取每个街镇都有一台能拿得出手的、为老百姓所喜爱的驻场演出剧目。第二,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新时期以来松江人创作并演出过的代表性剧目进行录制与播出。这两件事做成以后意义十分重大。我最近与区文联秘书处的同事在搞系列调研,打算花半个月时间,走访文联所属的9个协会以及相关的35个文化类的民非组织,凡谈到这两个项目,大家都很兴奋,都很愿意出力,也充分体会到区委区政府领导对人文松江建设的坚强决心与巨大魄力。我想,只要大家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5点希望,齐心协力,荣辱与共,推出更多更好的“戏剧之乡”建设成果,为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社会主义松江新城贡献新的力量,我们的愿景就一定能实现。(张裕)

关键词: 松江 上海之根 戏剧之乡 活跃景象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