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2022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中的哲思与智慧 2022-03-23 15:06:26  来源:文汇报

“像种子期待阳光,我们在春分时节等一场奇遇。”如网友的微博留言,一个事先张扬的文化热点再次降临。

春分时节,河南卫视“中国节气”之《春分奇遇记》与浙江卫视《“中国好时节”春分篇》先后上线。前者用故事打开节气,淮南王刘安穿越到2022年,与小男孩共同立蛋,也惊奇于“2000年后还在用二十四节气”,不到20分钟的短片里,网友们跟着“节气先生”看人间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春分奇遇记#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同时破亿。后者用织布机做舞台,从节目先导片开始就预定了属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流量高地。而此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和东方卫视《斯文江南》,都陪伴着人们从冬天走到春天。

从偶然的惊奇到人们的日常守候,与其说传统文化类的节目掌握了今天的 “流量密码”,不如看成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中,以节气、诗词、家风为名的节目找到了能勾连古今的共鸣地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在《2022中国诗词大会》中说:“古典诗词依然可以诠释现在的生活,甚至没有一点违和感。只要你有诗心,你自己处处逢春,再古老的诗词都变成了我们的诗词。”

在这个“倒春寒”的时候,不妨用心体会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哲思、智慧与美。那些中华祖先们教会我们的事,更让人期待与相信着“疫散春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同生活接壤、与人生共鸣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就读于铁道警察学院的大三学生姜震,借这联诗词祝福远在南极的国家科考队。这位最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笃信,联结了他们父子情感的诗词,也能发出时代强音。

在诗词中体会生活与时代,这是爱诗人的共同心声。《2022中国诗词大会》上,科学摄影师陈海滢把自己的作品《星月同辉》带到节目现场。本想拍彗星的那夜,他发现月亮似乎更动人,因为那美好的景象宛如白居易诗“露似真珠月似弓”。蒋锋和许翰文既是同事,也是夫妻。作为国家移民管理警察,他们矢志用一生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保家卫国故事,而这则故事关乎两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在急诊科医生徐晓婵驻村扶贫的两年里,全家人都过上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生活。从都市走进乡村,徐医生七岁的女儿张清语最爱的就是在山尖上背诗。来自长庆油田,地质技术员王军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排除险情,每一次顺利完成,他都会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抒发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挖掘传统文化同生活接壤、与人生共鸣的故事,东方卫视《斯文江南》调用的是“围读+演读”经典的方式。世人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节目打开新视角,由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带着观众找到他的教育观,为焦虑的“鸡娃”家长,送上先贤给出的良方。于丹在围读范仲淹的家训时,延伸到古人教子“七不责”。老戏骨李光复演读了范仲淹的家书《告诸子及弟侄》,文中的教育理念放到今天依然适用。他写道:“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劝年轻人不要“躺平”。通篇家书,不断告诫后辈,应努力学习,清心洁行。有家风家训如此,难怪范仲淹几个儿子的官声都很好,次子范纯仁还成了一代名相。

时代诗情在今朝:与摩登语态兼容,用传统扬国之气节

日新日进的时代,聚焦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何以不断创新,又何以始终保鲜?

河南卫视“中国节气”系列节目有个叫得响的宣传语:“以传统节气,扬国之气节。”《20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制片人、总导演颜芳的答案是“紧扣当下、紧扣生活、紧扣时代”,做节目有如十年树木,“这棵大树的茁壮成长不仅在于外表,更是在内核的一次又一次自我更新”。总之,与摩登语态兼容,以传统扬国之气节,是这批传统文化节目能点燃今人尤其是Z世代诗情的“保鲜剂”。

循环直播的《春分奇遇记》刷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的玩法。用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首歌曲来演绎节气的由来与传承。短片里,取名刘一旦的小男孩执着于春分立蛋,一本《淮南完毕术》打通了古今时空,把正在春分祭日的刘安带到孩子身边。古今对话间,中华先人在万物复苏时的春日之祭被层层复现,而今人生活里无处不在的中华智慧传承、当代中国人对天工万物的探索,也惊艳、告慰了“古人”。颇让人心动的,还有刘安对小男孩名字里“旦”的解读,那是希望,中华民族对莫负春光与理想的美好寄托。

同样,浙江卫视《“中国好时节”春分篇》也从传承与创新的精神里破题。“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是千年前宋代词人赵令畤的所作。词中提到的“罗衣”,便是杭罗织造技艺,将在节目中被女子现代群舞《盼春织》呈现,机杼声声对话古今。

《2022中国诗词大会》更是围绕“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大热词展开。从宏观格局到生活细节,时代的新风尚、新风貌、新精神,时代的诗情就在今朝。正因为与时代同行,少年人一次次成为传统文化的自来水。比如,17岁听障女孩王逸玘登场,她的手语版《将进酒》戳中无数泪点。又比如,七龄童王恒屹两年前就初登诗词大会,是个“在诗词大会长大的孩子”;00后缉毒女警察张迪不爱红装爱武装,飒爽之姿圈粉不少;还有与青年团一路同行的宋明糠,网友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模样……

在康震看来,被时代诗情滋养着的少年人、以传统文化扬国之气节的少年人,“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走向进步的非常鲜明的标识”。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节气 微博话题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