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纪录片《古蜀瑰宝》亮相央视,揭秘你不知道的古蜀文明 2022-03-31 22:40:52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戴竺芯 图据四川广播电视台

3月31日晚,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考古纪录片《古蜀瑰宝》第二集《迁徙·融合》亮相CCTV9,四川卫视也同步播出。以古蜀文明遗址的最新发掘及研究成果为主线,摄制组尝试重走古蜀文明的发展之路,勾勒出距今5100年到2600年间古蜀文明的形成脉络。

当天恰逢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四川的稻城皮洛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双双入选,成为四川考古“双子星”。纪录片《古蜀瑰宝》的播出引发强烈关注,“开国何茫然”的古蜀历史正逐渐清晰。

宝墩遗址挖掘现场

古蜀文明的源头在哪里?

以时间为单位——器物、文字、植被、粮食,都是研究古代文明演变史的佐证。

在四川茂县羌族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陶塑人面像。从当代审美来看,它制作手法简单,只是整体物件的部分残件。通过科学的检测,考古学家断定它是四川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陶制人像艺术品。

200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发掘出数万件文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等。在这其中,彩陶最令人瞩目。通过与同时期其他部分彩陶风格对比,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些彩陶很有可能来自马家窑文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将营盘山和甘肃马家窑联系在了一起。其中最有力的是碳14测年。通过科学的碳14衰变程度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从而推断文化所存在的具体年代。经过对比,营盘山的年代距今约5300到4600年。这与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马家窑文化年代相当。同时,对于农作物及遗址的研究给古蜀文明的渊源提供了更多重要实物依据。

古蜀人的来路逐渐清晰。5000多年前,马家窑先民从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出发,经过甘南草原,进入川西高原,后又沿岷江河谷进入四川盆地。

郭汉中修复神树

古蜀文明如何发展而来?

考古发现,古蜀人一直在有规律地进行周期性迁居。

距今4600年,营盘山遗址被废弃。先民们离开了生活了700年的家乡,一路南下。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路途漫长,一路艰险。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他们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明和同事花了6年时间,终于揭晓了营盘山先民迁徙的谜题。

在距今6000-4000年间,地球气候剧变,北半球气温骤降。曾经辉煌的人类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消亡。同时期,营盘山也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4700年前,成都平原河网密布,水患频发,气候条件本不适宜人类居住。但这一次气候灾变,却恰恰改变了这里的物候条件。源自黄河上游与源自长江中下游的两支古人类。

分别沿岷江、长江进入四川盆地,并在成都平原这片全新的沃土上相遇。他们在这里驻扎、修城、繁衍,由此揭开了古蜀人大规模改造四川的序幕。

闫雪研究水稻

古蜀文明如何发展壮大?

大量人口的迁入,必然需要更多的粮食、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生产物资。民以食为天,古蜀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通过植物考古方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闫雪尝试摸清楚古蜀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植物考古包括探索植物遗存和复原古代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从高山古城出土的植物遗存中,发现了稻谷的痕迹。于是,她一头扎进稻田中,完全模拟复原古人的生产方式,研究古人的食谱。考古结果显示,高山古城时期,水稻已经超越小米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高山古城、宝墩古城成为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不仅仅是生产方式改变。

青铜神树、纵目人面具、玉器、金面具……在一件件古蜀器物的见证下,三星堆“一醒惊天下”。在此之前,种类如此丰富的文化遗址前所未见。通过横向对比,这些器物又与同时期的夏文化和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也可以印证,三星堆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融合的产物,开创了古蜀文明前所未有的辉煌。

纪录片《古蜀瑰宝》的热播,让人们相信,随着更多考古线索的发现,以及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古蜀文明越来越多的未解之谜有望在未来找到答案。

海报

关键词: 古蜀文明 你不知道的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Copyright @ 2011-2020 labs.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AI网 版权所有
邮箱投稿:553 138 779@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