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全球速看料】240余件文物如何讲述国博百年考古史?国博考古成果展正在展出 2022-08-03 20:02:35  来源:封面新闻

鲍闻铮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正在面向公众展出。展览用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呈现国博考古从陆、海、空不同维度立体式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努力。


(资料图片)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图片来源:国博

据介绍,展览以国博考古发展历程为脉络,分为初期草创、筚路蓝缕、与时俱进、时代新章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百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学语言、考古学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料向观众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讲述悠久灿烂的中国故事,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图片来源:国博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文物精品纷呈,品类众多,江苏省泗洪县韩井遗址出土的距今8500年-8000年的炭化稻、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出土的目前考古仅见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作器——子车戈、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等都是此次展览的代表性藏品。

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图片来源:国博

第一部分“初期草创”介绍了国博考古的草创时期。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同年,国博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发掘宋代古城,揭开国博考古的序幕。这一时期考古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丰富博物馆馆藏,同时国博考古人也承担了抢救乱世之文物的责任。

第二部分“筚路蓝缕”呈现了新中国以来国博考古工作的面貌。1956年考古部设立之后,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博考古取得长足发展,完成诸多开创性工作,以渑池班村遗址为“试验田”探索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影响深远;成立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坚持积极服务于国家工作大局,总揽并牵头实施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国博考古开始在多个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秦子镈。图片来源:国博

第三部分“与时俱进”梳理了国博考古在2003年至2012年的重大成果。2003年2月27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事业继续蓬勃发展。田野考古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晋南、关陇、苏皖等地,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早期秦文化研究等项目开展相关工作;水下考古工作迅速发展,足迹遍布国内沿海多个区域,积极拓展肯尼亚拉穆群岛等国外水下考古业务,承担培养国内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的任务;遥感与航空摄影中心也在晋、蒙、陕、新等区域开展工作,为探寻古代遗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续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科技考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绿釉鸱吻。图片来源:国博

此外,在第四单元“时代新章”则展示了新时期国博考古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博考古勇于自我革新,于2018年成立考古院,下设民族与边疆地区、田野、科技、环境四个考古研究所,以及公共考古办公室。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