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豆汁儿》因何成为最有烟火气的话剧?专访国家话剧院导演谢可 2022-11-04 23:04:32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资料图片)

“这部戏表达了北京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在悲喜交织的生活中,通过豆汁儿展现北京的味道和情怀,让更多的青年观众了解和热爱北京的传统文化。”导演谢可说。

11月3日至6日,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豆汁儿》上演,这部被观众称为“最有烟火气的话剧”已入选2022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剧目。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大取豆汁店”被搬上舞台,舞美灵活运用了带有老北京特色的鱼骨瓦、大槐树、门墩等元素,给观众一种既真实又写意的视觉体验。

话剧《豆汁儿》剧照。

首演当天,封面新闻记者在国家大剧院彩排现场见到导演谢可时,他正在指导灯光和音乐的配合以及演员的舞台走位。在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后,他和记者在后台聊起了“戏里戏外”的创作故事。

“我们想给观众呈现一个浓厚北京气息的故事,选取的都是北京真实的生活化场景,舞台道具也是真正熬的豆汁儿,演员们也是地道的京籍演员。”谢可说,观众走进剧场就走进了北京人的生活,感受、体现了豆汁儿酸中带甜、甜中带涩的悲喜交融的人生况味。

话剧《豆汁儿》剧照。

“大取豆汁”取材真实生活

展现老北京人的情感美学

话剧《豆汁儿》2018年开启首演后,每轮演出都好评不断。这部剧讲述了老李一家祖传豆汁儿店四十多年,大龄未婚的女儿却一心想改变经营方式,留学归来的儿子为了创业在外借钱,陪伴多年的老伙计因不愿成为店里的负担想不辞而别……正当店里乱成一团糟时,老李又检查出癌症,一场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就这样在豆汁儿店上演。

谢可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作为“90后北京土著”,他对北京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理解,更想把北京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注入剧中。

话剧《豆汁儿》剧照。

据了解,该剧真实背景选址于北京大取灯胡同,位于地安门东大街南侧,这也是谢可成长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其实都是不同年代北京人的代表,城市的快速变迁让他们在一切‘新’与‘旧’之间寻求平衡。”谢可说。

《豆汁儿》将当代北京胡同文化浓缩在舞台上,除了儿化音、逗贫嘴等老北京语言上的美学,还有胡同中的建筑美学,京味乐器与服饰上的创新,更多的是老北京人的情感美学。谢可表示,与前几轮演出相比,本轮演出在剧本、舞美、音响、道具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提升,“为体现传统手艺与匠人精神,也将采风中学到的绿豆挑拣技术、包装工艺等呈现在舞台上。”

话剧《豆汁儿》剧照。

将“家”作为全剧的戏核

在平凡中感受生活意义

为了让舞台效果更逼真,谢可带领剧组吃遍了北京的豆汁儿店。“我们和喝豆汁儿的顾客交流,比如早上起来几点去打豆汁,夏天喝冰镇的,冬天喝热的,这都不一样的。在人物造型方面,借鉴了胡同里的真实人物。通过观察人物,把形象塑造的更加真实。”

谈及演员的要求,谢可表示,“舞台上要把北京味儿说出来,把握趣味性,这其实有一定难度,也是排练中不断磨合的一个重要的点。”

在剧中饰演女儿的国家话剧院演员杨晨是典型的“北京大妞”,她表示,“女儿李虹表面上大大咧咧,实际上情感细腻,跟我本人很像。她是一个纽带,将父亲、弟弟、小编剧几个人的情感联系到一起。”谢可也表示,剧本提炼浓缩了北京女孩李虹的典型性格特点,她与小编剧又形成一个性格反差,最终两个走到一起,这也是一个“小包袱”。

小人物的家庭故事,如何引发戏剧矛盾冲突?谢可告诉记者,大取豆汁店发生的冲突可能都是家庭小事儿,但对每个人物来说,内心都有极大波澜。

话剧《豆汁儿》剧照。

元宇宙等话题碰撞京味儿

剧本加入与时俱进的元素

以小见大,诙谐中不乏感动,以轻喜剧风格展现北京人的生活风貌,并以独白叙述方式为载体,架起一座现实主义戏剧通往实验戏剧的桥梁,它演绎的不只是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更讲述了中国家庭的亲情与爱情。

剧中小编剧的南方口音、客人的台湾腔,都体现出北京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豆汁儿》中所描绘的老李一家就像一颗颗绿豆,他们各自发酵,互相包容和成长。”谢可说,这部戏的内核就是“家”,剧中的烟火气息就是想让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思考与家人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同时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通过轻喜剧方式讲述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麻烦,亲情、友情、爱情都围绕“家”这个戏核展开,点缀主线的故事,实际上也是映射我们每一个人在平凡中去感受生活真正的意义。

本轮复排《豆汁儿》,加入了许多当下潮流元素,元宇宙、人工智能、汉服等均有体现。谢可说,加入这些元素与时俱进,是希望把这部剧传播给更多年轻群体,让他们对北京特色传统文化有更深一层了解。

关键词: 国家话剧院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