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在文字里眺望春天的山河|春节阅读计划② 2023-01-23 16:24:18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温润的空气送来春天的消息。在春节阅读计划第二篇,我们来阅读几本跟“春”有关的作品。让我们在小说家裘山山的经典小说《春草》(珍藏版)和资深媒体人黄佟佟的虚构作品《春光好》里,感受她们笔下人物所体现出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美好;在《溪山清远》《中国漫游》中感受现实或艺术作品里的行旅之美,眺望春天里的山河。

《春草》吹又生


【资料图】

蓬勃的“纸草”茂盛地“生长”在书封上

裘山山长篇小说《春草》初版于2004年出版后,多次再版加印,2010年被选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高级汉语教材,2015年被翻译为日语在日本出版。作品中主角春草虽然出身穷苦,没能读书,却一直揣着一定要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奋力挣扎。她自己找婆家,自己闯天下,出门打工,创业,发家,失败,东山再起,再失败,再开始,一次又一次,历尽艰辛,吃尽苦头。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商小贩到清洁保姆,她挣扎,奋斗,忍耐,苦熬,坚决不气馁,不放弃,甚至不诉苦。这部作品在2008年被拍摄成3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后,影响更为广泛,被不少观众联想起1983年日本励志电视剧《阿信》,坚韧的女子春草被称为中国版“阿信”。

《春草》持续受到读者的热爱,是裘山山在创作之初完全没想到的。她说,自己当初写春草,完全是被这位普通而又倔强的女人所打动,没想到她打动了更多的人,包括美国的学生,日本的读者。“一些女性读者告诉我,她们从《春草》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一些年轻读者告诉我,他们从《春草》想到了母亲的经历。在中国,有无数如春草一样的女性,一生都在顽强地锲而不舍地劳作。一生辛劳,一生怀抱希望。”

主人公“春草”的原型是裘山山浙江老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她在杭州打工,时常到裘山山家里看望老人。裘山山妈妈退休前是一位报纸编辑。妈妈经常对女儿说起这位亲戚的一些事情,说她太不容易了,生活很辛苦,虽然没读过书,但人很聪明,很努力。裘山山观察和了解家政保姆、钟点工,发现这些女性大都聪明能干,感慨她们如果有机会读书受教育,人生肯定不一样。于是,裘山山以艺术虚构的方式,将她们的故事以文学方式呈现。

2022年11月,成都时代出版社再次推出了《春草》最新版。这一次,他们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上做了大胆创新,同时还做了插画版数字文创系列作品,希望通过这种年轻时尚的新形式,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重温《春草》这一经典励志作品。

在《春草》最新版书面上,独特的设计让蓬勃的“纸草”茂盛地“生长”在了书封上,纯净的白色又像海浪翻滚,别致而清新。

“最美的书”设计者、图书装帧设计师许天琪在手记里详细讲述了她的设计思路:《春草》的封面应该由一张张薄而软的纸张堆叠而成,风一吹过,层层叠叠的草浪翻腾,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韧性,也是对于一个女人对美好生活的浪漫期许。可是,薄纸堆叠的设计,对于图书的保护来说,是不利的。这么薄的纸,万一烂了破了,还怎么收藏呢?所以这个方案一直搁置在她的心中,迟迟不敢动手。直到有一天,纸商给她推荐了一个新的纸张材料,“如宣纸一般薄、软、透,却如布料一样,无论你怎么撕扯,都不会破损,但是会留有痕迹。我看到后,几乎高兴地跳起来,这不就是春草吗?春草在一次又一次致命性打击中坚强地走了过来,就如同读者手中的《春草》,每一次抚摸、撕扯、揉搓,都成为春草生命的一部分,都会在春草的生命里留下痕迹,读者的每一次使用都构成了春草的设计本身。用一种无法损毁的材料,去完成一个脆弱的结构。这样的冲突和矛盾就像当下女性本身所承载的重量一样,这也是春草带给我的思索。”

看到这次新版《春草》,身为作者的裘山山表示很激动:“因为它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再版,而是全新的极具创意的珍藏版。书籍装帧艺术家许天琪,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春草精神’用纸张诠释了出来,由此赋予了一本书全新的生命。我愿每个女性都如蓬勃的春草,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春光好》

用普通人的故事展现时代的变迁

这是资深媒体人黄佟佟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19个故事分为三个篇章:小镇·乡村、厂矿·小城、都会·流年。故事背景从古老的湘中乡村,到僻远热闹的矿区宿舍,至华丽妖娆的南方都会,在她的笔下,人们热热闹闹地上演着一出出生活的悲喜剧。《春光好》大多数主角是女性,可分为三重叙事宇宙。第一重宇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一个湘中小镇和它周围的乡村人文——保守、淳朴,却又暗含残酷;第二重宇宙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城市边缘厂矿子弟的家常故事,各色人等活得轰轰烈烈,各种命运开始演变;第三重宇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当时的粤语地区,是“闪着金光的存在”。黄佟佟说,这些故事“有点像非虚构写作,因为全部都有活生生的原型,里面没有坏人,也谈不上是多好的好人,他们都是普通人。” 小说里写的人,是高度浓缩的命运样本。在近40年来时代变迁过程中,一些人从小镇,到厂矿,到小城,到都会,展现出不同命运的图像。作者以自身的真实感受,为作品注入强烈的时代感。

《溪山清远 》

阐述中国古代艺术的“超级写手”

融广博的学识和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于一体

艺术史专家高居翰,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巅峰,成为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而这一线索为后来的文人画史所忽略和贬抑,而且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艺术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阐述。高居翰的阐述,则能够帮助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而强调观看的乐趣,倡导从画作本身出发的视觉研究,也是高居翰对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和欧美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反思。高居翰能言善辩,讲述生动且富有激情,融广博的学识和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于一体,并穿插其多年亲身经历的艺术鉴藏与美术界的交往故事,知识量与信息量巨大。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是美国加州大学克利分校中国艺术史教授,是世界知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是阐述中国古代艺术的“超级写手”。主要作品包括《图说中国绘画史》《隔江山色:元代绘画》《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山外山:晚明绘画》《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等。《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是在高居翰教授的一个系列讲座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来。录制此系列讲座是高居翰去世前的重要工作,凝聚其毕生所学、所悟,完成了他向世人讲述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的夙愿。

《中国漫游》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记录一生两次中国旅行

亲身体验与过往想象的应和

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少时就开始学习汉语,研读《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典籍,结识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爱吃中国菜。他一生中仅有的两次出国旅行,目的地都是中国。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始终抱有了解的兴趣和欣赏的态度。

《中国漫游》是谷崎润一郎1918至1942年间书写中国的文章合集。十篇文章,以中国之旅纪行为主,也包括以中国文化为题材创作的故事,是谷崎润一郎在东方美学主题的名作《阴翳礼赞》之外的又一部杂文随笔集。这部作品是他在中国的亲身体验与过往想象的应和,是他对所倾心的中国情趣的理解。在风景、建筑、车马、食物、器物之外,谷崎润一郎记录了他所看到的中国人的样貌、气质,尤其是与中国文化艺术界人士的交往,其中不乏有趣的细节。

书中所收《庐山日记》《秦淮之夜》《苏州纪行》《西湖之月》《中国菜》等六篇,起笔自作家到中国的首次旅行。1918年10月至12月,谷崎辗转从朝鲜进入中国沈阳,由北向南至天津、北京、汉口、九江、南京、苏州、上海等地,写下一路见闻。

1926年1月,谷崎乘坐海轮,从已开通的长崎—上海航路直抵上海,开始了第二次中国之旅。经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介绍,他与中国数十位文人、艺术家见面、交流,其间详情结成《上海见闻录》《上海交游记》两篇札记。谷崎从这些交往延展开来,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评价,写下了自己阅读胡适、丰子恺、周作人、林语堂等人作品的感受,美国作家赛珍珠书写中国的作品、改编拍摄的电影也在他谈论之列。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