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一场冠绝平生的逆旅:苏轼的屈辱贬谪,成就海南的大幸|寻路东坡 2023-02-21 09:03:52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周琴 周彬 海南儋州报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资料图)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当苏轼北返中原,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他写下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回顾了自己几起几落、坎坷不平,又连遭贬谪的一生。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已过花甲之年的他预感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用诗作精炼概括他一生的跌宕悲惨境遇。不久后,苏轼便与世长辞,卒于常州。

儋州,苏轼仕途中最后一个谪居地。这里远离中原、孤悬海外,在古时被视为“蛮荒之地”,更是“瘴疠之乡”,暑热交织间毒蛇猛兽遍地,凶险到了“非人所居”的程度。绍圣四年(1097年),农历七月初二,年过六旬的苏轼历时两月有余,跨过琼州海峡,终于达到了此处,赴任琼州别驾。在这瘴疠疟疾时发之地,度过了三年零十天的居儋岁月。

年事已高,又被贬极为偏远之地,按理来说,儋州应是苏轼的人生凄凉地,是生命的最低谷。可在三年后,苏轼离开海南时,却留下了“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的情深之句,流露出对这里的依恋不舍。

初春的二月,封面新闻记者也同样跨越琼州海峡,踏上了儋州这片土地,来到中和镇的东坡书院、桄榔庵遗址,感受苏轼当年走过的路途,吹过的咸湿海风。在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李盛华、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的讲述下,得以窥见苏轼是如何在此绝境活下来,且活得非凡超脱的。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李盛华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在海口苏公祠

在人生最失意的岁月,在最偏僻的贬谪之地,儋州的苏东坡,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他仍然心系民生,凿泉挖井,苦口婆心劝民农耕;他仍然劝学问道,为海南培养出了历史上的第一位举人;他仍然乐观,穿木屐戴笠而归,惹得妇人小儿相随争笑;他仍然广受爱戴,离儋时前来送行的百姓络绎不绝……

于是,后人素有“东坡不幸海南幸”之说,贬谪儋州是苏轼的不幸,却给海南带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儋州东坡书院载酒堂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