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一生安息处 “归乡”小峨眉|寻路东坡·郏县 2023-02-27 09:10:24  来源:封面新闻

“三苏园”内苏轼中年布衣像


(相关资料图)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纪陈杰 郏县摄影报道

早春时节,河南平顶山郏县小峨眉山下。“三苏坟”墓园内,阳光灿烂透亮,宛转流动。苏辙第33代后人,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明奇,从封面新闻记者手中接过来自眉山“三苏祠”古井水和苏家旧宅之土。神情肃穆的他缓步走到“三苏坟”前,将这跨越千里的水、土,分洒在苏洵、苏轼、苏辙坟前,轻声说,“洵公、坡公、辙公,四川老家来人了,带来了家乡的水土,以慰乡情。您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后人,其中在河南的后人,在这儿也已经扎根了,过得也很好。你们安息吧。”

2023年2月,封面新闻启动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寻路东坡”,派出九路记者从眉山三苏祠出发,沿着苏东坡人生旅程的重要点位,寻访东坡。其中最后一站,记者抵达苏轼苏辙的埋骨墓园所在地——河南平顶山郏县。出发前,记者特别带上由眉山三苏祠工作人员准备好的水土,一路辗转,乘坐飞机、高铁来到河南平顶山郏县,然后打车前往距离郏县县城西北23公里的郏县茨芭镇“苏坟村”所在的“三苏园”。在“三苏坟”前,将水土转交给苏家后人。

远隔一千公里,故园与墓园,生与死,通过这一把水土,得到令人感到欣慰的连结。

“三苏坟”墓园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于常州。次年6月,其弟苏辙遵其遗嘱,将之迎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苏氏墓地。苏轼去世11年后(公元1112年,宋徽宗政和二年),自号“颍滨遗老”的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一带),与苏轼葬于一处,伴兄长眠,称“二苏坟”。二苏之父苏洵此前已葬于四川眉州故里。200多年后,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县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 感“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墓地之间。自此,“苏坟”“二苏坟”始“三苏坟”。

自北宋末年苏轼、苏辙兄弟先后安葬于郏县小峨眉山下至今,历史的车轮已向前辚辚滚动了900多年。900多年来,这块苏家墓园虽历经无数风雨涤荡,但经多代仰慕苏轼、三苏人士的接力保护,没有遭到大的破坏,至今依然傲立在这片久经沧桑的土地上。

三苏尤其是苏轼的诗词文章和为人风范,穿越时间长廊,愈发醇香,吸引历代名官贤宦,仰之慕之;众多文人雅士前往拜之谒之,歌之咏之。在三苏坟院,前来拜谒三苏所生发的诗词文章,随处可见,堪称层层叠叠的隔空“弹幕”。此外,缜密严谨的学者,也不断考之证之,力图拨开时间带来的迷雾霜尘,以便更清晰目睹历史真容。尤令人感动的是,三苏坟所在的郏县当地百姓,以淳朴善良之心,崇之敬之,爱之护之,对二苏埋骨郏县,引以为豪。

围绕“三苏坟”,仰慕苏轼及三苏的人们,跨越时空阻隔,不光成为中原一景,更是成为一个聚合情感的园子,一个文化的场域。

二苏葬郏以及苏洵衣冠冢形成“三苏坟”,给中原大地注入了一宗丰富的文化财富。郏县三苏坟与眉山的三苏祠,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文化辐射大半个中国。

“三苏坟”(从右到左分别是苏轼墓、苏洵衣冠冢、苏辙墓)

从这个角度来说,三苏还“活”着。

与大地融为一体的肉身,活在后人的念想中;永恒不朽的,是他们延绵不断的文化生命。

苏坟夜雨、思乡古柏……

“三苏坟”院门楼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