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热议:李水城教授解密盐源:沟通南北东西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 2022-06-17 05:49:30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陈羽啸


(相关资料图)

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2022年4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的研究方向是新石器时代考古、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盐业考古、环境考古,是该领域的顶级专家。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圆桌论坛上,李水城从交通、资源、文化交流和盐业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李水城看来,盐源偏于四川一隅,直到现在,去盐源的道路也并不好走,在交通条件更为恶劣的古代,通往盐源的交通线路是如何打通的,这里如何成为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枢纽,值得深入思考。

盐源地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重要位置

李水城介绍,1987年,四川著名学者、考古学家童恩正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在这篇文章中,童恩正以广阔的视野,将中国从东北到西南这个大跨度的半月形地带古代文化做了精辟总结。童恩正认为,这条边地半月形地带,是构成从东北到西南不同民族和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交通通道,在这条文化传播带上有很多共同的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海拔、年均温、降雨量、光照等。可以说,这条通道的形成既是农业文化和畜牧业文化的分水岭,也是华夷对峙的分界线。这篇文章是童恩正长期从事西南考古的集大成之作,2019年,被收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考古学经典精读》一书,在学术界的影响至今盛行不衰。

李水城表示:“我之所以列举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想说明,盐源正好处在这条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中间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上。童恩正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盐源这些文物还没有出土,因此他也没意识到盐源在这条通道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今天回过头来看,盐源应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

盐源青铜文化的兴起与丰富的盐业资源有关

李水城做盐业考古多年,在他看来,盐源青铜文化的发达与当地的盐业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盐源的名字与盐有关。盐源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盐床和盐泉。历史文献上也有记载,汉代当地就设有盐官。盐源境内现在有两个盐矿区。2008年,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盐源进行调查,在黑盐井所在区域的扯日沟三处地点发现与制盐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年代最早有可能到汉唐时期。可见,盐源的盐业开发和利用的时间很长。直到今天,盐在盐源的工业生产中还占有重要地位。盐在古代国家的财富积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时甚至占到国家赋税收入的一半以上。正是因为有盐,才能积累大量财富,进而促进盐源青铜文化的发展。

李水城说,上世纪末,他在四川做考古工作时,恰好遇到盐源老龙头墓地大量文物被盗,后来追回一大批:“我们当初看到这批造型奇特的铜器,非常兴奋,为何这么偏远的盐源会出现这么多铜器?恰好当时我们在做盐业考古调查,马上就从盐源的盐联想到与这批铜器的联系。总之,要综合考察盐源所处的历史地位,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需要连带起来考虑,就能体验到特殊的自然资源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近,周志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透露了新发现的皈家堡遗址,年代可早到新石器时代。盐源的历史能否进一步向前推进,这是下一步需要探讨的课题。”

总之,盐源的制盐业和相关贸易在西南夷地区有广泛影响,战国至西汉时期发达的青铜文化或许说明了这一点。盐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控制了它将深刻地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

盐源出土青铜器与北方游牧文化有联系

李水城谈到,北京大学科研团队曾对盐源铜器做过检测,结果显示这些青铜器有两类不同的因素:一类来自西北地区,与欧亚草原的铜器有相同之处;另一类制作工艺属于“西南夷”的传统。

从文化层面看,盐源的铜器里有很多特殊的器物。李水城指出:“盐源铜器中有大量的杆头饰,特点是中间有个柱子,上面双马、双鸟、立人,两侧为对称的圆环树枝纹,其造型与后来成都平原流行的摇钱树非常相似。这两种东西是否有联系还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从空间关系看,似乎有联系。”

另有部分器物受中国西北甚至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沿着青藏高原的东路,即童恩正所说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进入盐源。“最近盐源新出土的器物中,有类似于带勾矛的东西。类似铜器在欧亚草原、阿尔泰到中国西北地区都有发现,值得关注。”

此外,还发现有大量马形象的小青铜扣饰,是缝在衣服上的装饰:“在贝加尔湖西南侧的图瓦共和国,发现了两个大型王陵,即阿尔然1号和阿尔然2号。在2号王陵出土有类似大小的野猪扣饰。2号王陵是国王级的人物,那些扣饰是用黄金制作的。盐源这座墓葬的规格达不到国王的高度,是用铜做的。这个细节也让我们联想到盐源和西北地区的文化联系,其影响甚至可追溯到遥远的北亚和欧亚草原,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需要进一步引起关注。”

关键词: 南北东西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