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用作品“创造”一个赤壁 为海南唱出第一首春天赞歌 李贵教授深析东坡“文助江山” 2023-03-25 06:09:59  来源:封面新闻

下了一夜春雨,眉山三苏祠里树木苍翠,满目清新自然。3月24日上午10:00,“东坡大家讲”首场讲座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内隆重开启。身为主讲嘉宾,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贵教授,在博物馆内东坡盘陀像前登台开讲。

他以“跟着苏轼游宋朝”为题,分享自己多年来对宋代文学尤其是苏轼其人其文的深刻体悟。整场讲座效果奇佳,能清晰感受到文脉气场流动。很多观众听完都意犹未尽,在台下追问、请教李教授更多的相关问题,并争相合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贵教授在演讲

李贵教授是广东人,1991年至1998年在川大读书,对四川有深厚感情,这次来到三苏祠博物馆讲东坡,他直言诚惶诚恐,前一天晚上忙到深夜还不忘再次精修讲稿备课,“这里是三苏老家,我们能呼吸到三苏呼吸过的空气,站在苏轼曾走过的地方,这种感觉很奇妙。”

开讲后,为了让观众更清晰看到自己讲座ppt内容,他还主动提出请工作人员帮忙把讲坛移开,全程站着讲完。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周前,李贵教授的恩师、川大文新学院教授、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登上名人大讲堂以“苏轼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为题开讲。师徒先后主讲苏东坡,角度各有侧重,堪称佳话。

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创造”了这些地方

壮美的自然山川可以开拓一个文人的心胸和视野,给予其丰沛的创作灵感。这种“江山之助”的现象,在历史上非常多。从司马迁、屈原、杜甫乃至到三苏,都是得过“江山之助”的绝佳案例。李贵教授说,这已是一个文学常识,不需要再多做重复详谈。相反,“文助江山”这种概念,却容易被忽略,因而值得展开详谈。

接着,他就以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体现者苏轼为例,从其多篇诗词、文章入手,带大家深入了解了苏轼的文学作品对家乡眉山、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方的巨大“塑造”作用。苏轼所到之处,造福一方,而且很多地方都因为苏轼的到来和书写而千古留名。 在李贵教授看来,苏轼在诗词文章中的文学表述,还成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民俗、风物等多方面具体状况的重要资料,甚至进入地方志等历史著述之中。

现代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视为是对某些地区和地点的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创造”了这些地方,比如现代作家叶圣陶的文章《苏州园林》(《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最早发表于《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选入语文教材时略有删节。)对苏州形象的塑造,张爱玲、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也对上海城市形象塑造有重大贡献。

对于这种“文助江山”的现象,李贵教授分享了一个经验,“这篇课文对很多人框定对苏州和苏州园林的认知起到巨大的作用。我小时候读《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内心对苏州充满了向往。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到真的去苏州园林参观时,一定会带着这篇课文带来的记忆,去跟现实去对照。”

此外,李贵教授还提到张爱玲、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很深影响了大家对上海的印象,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对“香格里拉”这个地方的塑造,2021诺奖得主古尔纳的文学书写对人们关于非洲形象的影响,等等“文助江山”的例子。

李贵教授还特别提醒,“文助江山”的“文”,并不仅仅限于诗词文章,还包括碑刻、书法,影视作品,乃至当下的短视频等多种媒介的书写。

苏轼的“生命之问”:

我生飘荡去何求 身行万里半天下

在赏析苏轼诗词文章之时,李贵教授还谈到苏轼身上体现出来的诸多可贵的人格品质,比如不以私人利益来更改自己政治见解的独立精神,以及他在遇到贬谪等人生困境时,没有被痛苦吞噬而能做到豁达刚健面对的可贵态度。

李贵教授在演讲

苏轼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等多个皇帝当政时期。尤其是在宋仁宗的时代,社会危机急剧发展、政局反复多变。身处其中的士大夫之一苏轼,先是要求变法,但是王安石(新党)新法推行时,苏轼反对新法,可是当司马光(旧党)等人尽废新法时,苏轼又主张维护某些新法。这样的态度,让李贵很感慨,“由此可见,苏轼完全是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他完全是以真理,以天下社稷福祉为标准,表现出独立、自由之的可贵思想。不是两面派,四川人有骨气。”

刚直的苏轼,在仕途上必然是不顺利的,他经历了“在朝——外任——贬居”,然后又“在朝——外任——贬居”的循环。在《龟山》这首诗中,苏轼对自己的一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在李贵教授看来,这首诗是东坡发出的“生命之问”,引人思索。

李贵教授在演讲

苏轼“创造”了一个赤壁,为杭州的形象“定型”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主人和客人的对话,展现了他的思想由乐到悲、又以乐作结的过程。文中结合自然风景和历史人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短暂和长久这两面,人生也是如此,因此不必羡慕外物的长久而悲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人来到世界没有携带任何东西,离开世界也带不走任何东西,因此,人不该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天地间的清风明月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顺应自然、友爱自然、享受自然才是本来一无所有的人类最大的拥有。“在这首诗里,在黄州处于绝望状态的苏轼解决和安放了自己被贬谪的痛苦,思想开始走向深邃和旷达。”李贵教授说。

在《后赤壁赋》中,李贵教授用“镜像与自我认识”来分析苏轼,“最突出的构思是影子、孤鹤、梦境以及梦中的道士。梦代表着苏轼对人生本质的认识,其他三者则是他认识自我的媒介,相当于镜子里面的自己。戛然长鸣的孤鹤就是划然长啸的苏轼的镜像,他们都是孤独的,但也都是超越的、自由的。自由不在别处,就在此处,在此刻。”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一般认为旧址在今湖北嘉鱼。苏轼在黄州游览的是赤鼻矶,当地人以讹传讹,误传为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苏轼为了借景抒情的需要,故意将错就错,“三咏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书写让这个地方闻名天下,东坡“创造”了一个赤壁,所以叫“东坡赤壁”,又名“文赤壁”,以区别于赤壁之战的“武赤壁”。“其实,苏轼等于‘创造’了一个赤壁。”

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到杭州担任通判。哲宗元祐四年(1089),又到杭州任知州。两次在杭州任职,苏轼都写了大量关于杭州历史、地理、文化、社会、人物的作品,全面书写了杭州。李贵教授提到,杭州在苏轼书写之前就已经很有名,但苏轼的作品使杭州的形象最终定型。

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西湖的定评,设定了人们欣赏西湖的思维底色,西湖也由此多了一个别名——西子湖,“现在人们都是有意或者无意带着苏轼对西湖的书写去看西湖的。”

李贵教授

苏轼人生思考的最后结晶: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

绍圣元年(1094)四月,定州知州苏轼被贬谪广东英德。在远赴岭南途中,苏轼不断接到新的贬谪命令,一次比一次严酷,六月,又被勒令到广东惠州安置。

也就是在这样不利的状况下,苏轼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岭南万户皆春色”等书写岭南的诗句。在苏轼之前很多诗人,提到岭南,很多都是认为那地方是蛮荒之地。但是苏轼通过自己的诗句,带领读者发现岭南的美,提高了岭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四季如春、佳果时新、生活闲适的全新岭南。所以有“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说。而且这些作品成为今天研究北宋岭南地理植物风物的重要资料。

之后,苏轼又被贬谪到海南。在当时的海南,苏轼的生存、生活、审美都遇到重大挑战。 但是他却发出关于海南的第一首热情的春天赞歌:“无限春风来海上”。“身处不如意环境中的苏轼,还能发现和书写所到之处的优点。这种随遇而安,对痛苦的化解能力,是值得今天人们学习的。”李贵教授说。

晚年的苏轼在《千秋岁·次韵少游》中写道:“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李贵教授特别欣赏这首诗,“苏轼掷地有声、刚健有力地亮明自己的立场:不管处境如何,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初心不改。这既是对沉溺于悲哀的苏门弟子的劝解,也是自己平生政治气节的自白,更是他人生思考的最后结晶。”

此外,李贵还提到,苏轼的文学书写,证明文字魅力是视频不能完全取代的。比如像“岭南万户皆春色”这样的句子表达的场景,如果在纪录片里也就几个镜头,但是其美感却达不到诗句的韵味无穷,“苏轼的文学书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生硬的写实。杰出的文学家首先是语言上的大师。他们的优秀语言进入了我们表达和思维的方式,成为交流的基本工具。”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