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宋代流行老爸带娃?《清明上河图》里有着不少小秘密 2022-04-12 17:13:08  来源: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记者 黄亚芳

千年古韵,东京梦华。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街市的繁华盛景,诉尽了大宋的无限风华。

作为一幅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相当丰富,在细节处透露着宋代开封人民的生活点滴。但我们毕竟不是那个时代的人,表面现象的背后有着怎样更深的社会背景、生活状态和民间风俗呢?

第二届《清明上河图》文化论坛近日通过顶端新闻文化频道等平台在线上顺利举办,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画作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宋代流行老爸带娃?画作中男女带娃比例是11:5

云南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苏升乾致力于《清明上河图》细节的研究,他关注到一个问题——“谁来带小孩”?

△《清明上河图》里的带娃场景

据他介绍,《清明上河图》一共有24个孩子出现,有自己玩的,更多是被家长带的,其中被男性带的孩子一共有11个,女性带孩子的只有5个,另外7个孩子有在护城河旁边的,有自己玩的,还有听说书的等等。

其中,有两个孩子正在看病,一个正走向诊所,还有一个由两名女性抱着给孩子喂药。“人们在感到痛苦时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因此孩子生病时往往由妇女来带,还有两个孩子在船上,由于宋代船的运输一般是客货船混编,有些家庭住地不固定,无论掌舵还是掌帆,行船都属于重体力劳动,往往由男人来干,这时孩子自然是由女性来带了。”苏升乾说。

男性带孩子在北宋为什么这么普遍?在苏升乾看来,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分心,可能会转移注意力,北宋时期由男性带孩子上街,是比较符合对孩子安全性考虑的。

苏升乾说:“《清明上河图》中以男性带孩子为主,但在现代社会一些退休的人不太愿意管孩子,希望多享受退休生活,但我认为带孩子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因为带孩子需要专注,还可以锻炼敏感性,老同志应该多尽点义务,这也是张择端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录,值得我们学习。”

△《清明上河图》里的带娃场景

开封繁塔“塔形窟”与“丝绸之路”有何关联?

《清明上河图》中多处可以看到骆驼的形象,城门处就有几头骆驼驮着货物悠然行走。

原开封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宋喜新表示,这些骆驼在中原地区是比较少见的,大部分都是西域的骆驼,或者商人的骆驼。

△《清明上河图》里的骆驼商队

《清明上河图》中虽没有铁塔和繁塔的身影,但这铁塔和繁(pó)塔这两座北宋佛塔是开封地标留下的珍贵宋代文化遗存。宋喜信还从繁塔中找到了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细节。

宋喜信介绍,开封繁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位于北宋清天寺内,在中国古代现存古塔中,是现存最完整、最原真的宋代砖石建筑,也是六边形仿楼阁式佛塔的首例。

繁塔宋代佛像砖是非常丰富的佛像造像艺术的宝库,塔内部是六边形佛砖“塔形窟”。其中,一层塔心室57.4平方米,二层50平方米,室壁镶满佛像宛如石窟,6925块墙砖镶在塔身的内和外,由于地下潮湿,有一部分曾出现脱落,明朝时期修补了1000多块。1984年,国家文物局又专门做了一次修缮,宋代遗留至今的还有5000多块。

△《西域牵虎行脚僧》佛像砖

宋喜信表示,开封繁塔佛像砖体现了开封这个城市在当年和西域文化交流频繁的现象。那这与“丝绸之路”究竟有何渊源?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西域牵虎行脚僧》佛像砖。宋喜信介绍,宋代艺术家把行脚僧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逼真,深目、高鼻、厚唇、光头,左手拿了禅杖,身着交领的棉衣,风尘仆仆,这是西域僧人的人物写真像,将佛像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何为行脚僧?行脚僧一般都是有着在路途中行进的形象,是中西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使者。

宋喜信说:“在那个时候没有电影电视,如果没有大量的西域僧人在北宋东京城开封活动,我们的工匠是无法准确刻画出这一形象的。通过简单的一尊佛像砖,体现了北宋东京城在宋代的繁荣,同时说明宋朝是和国际文化交流频繁,并有实际的证据。”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Copyright @ 2011-2020 labs.soso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AI网 版权所有
邮箱投稿:553 138 779@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