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文化 >
【独家焦点】文艺评论|抛开神秘与华丽,我们还能看见三星堆的什么 2022-12-08 15:58:34  来源:封面新闻

文/刘可欣

近日,一部纪录片的名字逐渐出现在了许多网友的讨论中。有人已经看过,对其大加赞赏,“特别好看”“特别有趣”“下辈子来考古”,都是这部纪录片收获的赞誉;有的还未看过,但被他人的赞誉吸引而来,将其加入“待看”影单。这就是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以下简称《不止考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如纪录片名字《不止考古》所表示的一样,这部纪录片所记录的,不仅是三星堆本身。三星堆展陈的创新、各个祭祀坑“坑长”“剑走偏锋”的解谜方法、考古人斗嘴的日常,都成为了本片记录的内容。看惯了奇幻瑰丽的三星堆想象,《不止考古》提供了另一种认识三星堆的视角。显然,这种视角是有用的。

剧照

从横向内容来看,《不止考古》不仅有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还延伸到三星堆的展陈、挖了几个月却没有文物出土的常态、不断创新的文物保存方法等等方面。没有老生常谈的艰难与伟大,“三星堆”这个电视中的常客,在《不止考古》中,展示出了新的一面。

剧照

《不止考古》以人物为线索,每一集选择讲述一位或几位考古发掘者的故事,从他们的视角,记录三星堆的发掘、保护与修复工作。“人”的加入,让三星堆的故事不再只局限于数字与文物,拥有了更多的温度。在视频会议待不住就去转转坑的冉宏林所长、不吃早饭的考古“早八人”王瑞、面对一地文物碎片又喜又愁的黎海超教授……纪录片从他们身上,去展示三星堆发掘工作的现状和研究成果,让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天马行空的取证方法,有了生动形象的解释。华丽的旁白、炫酷的动效,也不如亲历者只言片语的讲述。因为考古和历史,始终是与人有关的故事。

三星堆研究所所长冉宏林

好的纪录片是费时间的。据导演之一顾菡丹介绍,主创团队在三星堆守了近一年时间。正是这一年的守候,让他们跟踪到了赵昊“红斑”猜想的初步结果、疑似船棺的遗迹挖掘中“一无所获”背后的意义、花费六个月试验的保存象牙新方法的结果等,而不是再次将疑问抛给历史。观众也体验到了一起“发掘”和“研究”的快乐,从而对于考古人的坚持和突破,有了更深而具体的认识。

三星堆发掘工作者合影

在对纪录片的称赞中,出彩的文案不得不提。本片文案的“妙”体现在两处。一是以轻快消解内容的严肃与沉重,增加人们的观影乐趣。例如“知牙(指象牙)知面不知心”类似的谐音梗妙用,“万物皆可修文物”类似的俗语化用,都让整个纪录片的氛围轻快了不少。二是文案的设置妙。“他们从第一层土开始,探寻着微痕之下的秘密,在时间逆旅当中打磨出了气宇不凡。这一条向前无限延伸的征途,连接起了三星堆的过去与未来。”本纪录片一共分为五集,“第一层土”“微痕之下”“时间逆旅”“器与不凡”“碎片征途”分别为各集的小标题。在最后一集中,以每集剧名串起的总结文案,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更不用说片中的金句频出,更是有观众特意做了整理与归纳。可以说,在三星堆的神秘前面,本纪录片的文案也毫不逊色。而注重文字带给观众的体验,是高品质人文类纪录片的必备之一。

四川大学黎海超教授

纪录片导演之一顾菡丹分享道:“……考古这个行业的确算得上是难得的清净之地,土要一点点地挖,线要一层一层地划,研究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不得。”这两年,向往考古的人们越来越多,想必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考古”或许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纯粹”之地,而《不止考古》将这一点展示得很好。纯粹的热爱、面对挑战的从容、追逐真相的勇气以及即便知道有生之年也得不到回复,却依旧选择前行的豁然,都是现代社会中可贵的品质。毕竟当人们被困于柴米油盐的现实中时,总需要抬头仰望灿烂的星空。

陶器修复师曾卷炳

关键词: 文艺评论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